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今天到底誰靠誰

王岸然 

今天到底誰靠誰

有些基本事實必須講清講楚,也須弄清弄楚,香港與中國的關係,尤其如此。港中關係近年愈來愈差,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不但逐年下降,近來更起而行動,從論述到行動皆針對大陸人及中央政府,皆因有些事情沒有好好講清楚,甚至遭到歪曲宣傳。最令港人反感的,是中共的宣傳機器一直故意扭曲事實,矮化港人,港人對陸人的仇恨心理,由此而生。

港人對陸人最看不起的,是其暴發戶心態。上星期日(15日)在沙田新城市廣場針對陸客的小騷動之後,傳媒訪問了一位大陸遊客,她認為港人針對陸客是「仇富」心態。相信除了批評港人不應「未富先驕」的「港奸」之外,沒有多少人對陸客的「仇富論」不大起反感。

大家當然也記得過去一些傳媒曾經報道來自陸客的金句,例如「沒有中國的食品,香港人吃什麼?」、「沒有東江水,香港無水用」;連劉慧卿也說出香港人「食大陸、飲大陸」的話,可見錯誤觀念經重複宣傳之後,愚蠢如劉慧卿之類的香港人也會信以為真。這就是筆者認為必須講清講楚的事情。

香港人窮嗎?無疑香港貧富懸殊,但恐怕大陸更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各國人均收入排行榜,(2013年)香港排15,人均收入是25430美元;中國大陸呢?在176個國家地區中排109,人均收入1100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連澳門也排在27位,有14600美元,遠勝大陸人。香港人要仇富,也先行仇視本地人,何用針對對世界認識不多的大陸遊客?

來自一個訊息封閉地方的遊客,連國家原是窮國也不自知,說陸客對世界認識不多,恐怕不是低貶而是事實。同為華人,大陸人精神生活上的貧窮,恐怕也是全球之最,更難與香港人比較,偏偏來自窮國的人自我膨脹最為厲害;這也是值得同情的,因錯不在人民,而是錯在長期宣傳錯誤訊息的獨裁政府。

在五十年代大躍進與六十年代文革的期間,港人對大陸親友無私援助,除了當年直接受惠的人之外,其他人與年輕一代是不知情的,這全因官方的宣傳,說香港人生活在殖民地的水深火熱之中,要靠偉大祖國的支援,提供食水及副食品,云云。

實情是,冷戰時期,中國遭到西方杯葛和經濟封鎖,從香港得到的外滙,便成為國家得以發展的救命草;每年春秋兩次的廣州交易會,便是香港的重要新聞。就算是左派暴動的1967年,中共也在10月準時開放東江水,放棄對本地左派鬥爭的重要支持,令左派在暴動中一敗塗地。

水與石油不同,水是生生不息的自然資源,在運輸成本之外不應多取分文,可是中共售予香港的食水不但貴,還遠超香港所需,最後成為浪費——香港每年須付35億多元予中國,有好幾億元須倒進海裏,皆因供過於求。2009年,廣東省嚴重旱災,中方也拒絕減少供水,為的當然是錢而非港人的需要。

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曾指控馬來西亞供水太貴,馬來西亞前總理反駁時曾有比喻—香港從中國購水的代價,是馬來西亞向新加坡供水水費的260倍,藉此辯稱收費便宜。

回歸以前,香港從大陸入口的食水只有三成,多年來官場「港奸」的賣港結果,是香港不再發展自己的水資源,令七成用水必須購自大陸的貴水。

這些事實清楚指出,大陸的供水不是對香港的恩惠,而是金錢上的搶劫!

其他食品的供應,當然也是商業交易而非恩惠,這點從來皆是,劉慧卿不回大陸所以不知,香港人是不吃大陸米的,在香港,基本上沒有一項食品是非靠大陸供應不可的。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個特區設在深圳,就是要依靠香港的資金和人才。那些年有一金句:「全國學深圳,深圳學香港」。沒有香港,中國沒有四個現代化,直到八十年代末,中國仍有四成外滙來自香港的貿易。大陸人對這些簡單事實不知情,全因中共的宣傳從來不說這些,只強調「香港靠大陸」。

今天中國強大了,這些歷史不談也算了,但今天中國的經濟不用靠香港了麼?香港一年的財政費用才幾千億元,還不如中國兩年的GDP增長,香港還惡些什麼?一年前的確有些大陸官員宣傳這個數字,但這只是數字遊戲,中國沒有香港,是活不過來的。

香港還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2013年國內在港的直接投資,以市值計達4280億美元,佔所有來源地的31.9%,來自香港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6646億美元,佔全國47.7%;香港是全球第八大貿易經濟體、第十大商用服務輸出地,是中國最重要的轉口港。

更加眾所周知的是,香港金融體系對中國的重要性,在香港上市的國企達876家,從來只聞國企爭相來港上市,不聞港企要靠大陸股市集資。

經濟財務並非筆者的專業,但新年這幾天做點思考研究,就清楚知道大陸對港的依賴遠超港人想像,愛香港的人應多研究這一課題,可以肯定的是,香港人從來的集體力量是強大的,大家要武裝思想,內除「港奸」之後,香港便有能力對中國說「不」的。

24 Feb 2015

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