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vs競爭力:「人仔」的兩難
8月10日,周一。內地近日公布連串重要經濟數據,上月進出口按年雙雙降逾8%之餘,「豬通脹」(豬肉價格帶動CPI升至八個月高位)難敵產能過剩,反映上游價格走勢的PPI創六年新低。橫看豎看,內地通縮壓力揮之不去,外貿形勢更加日益險峻。
分析界異口同聲,北京為了「保七」,進一步減息降準以至貨幣貶值等措施勢必陸續有來。
各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組成雖互有特點,惟單一元素對個別經濟環節的影響卻大同小異。比方說,幣值強弱對製造業的利弊,雖因一國對出口依賴程度不同而異,但強幣不利出口、弱幣有利提振貨品競爭力,國與國之間不會有太大差別。
製造服務背道而馳
老畢最近看過中美兩國製造業和服務業數據,發現不管神州還是花旗,製造業都有明顯跑輸服務業的趨勢,其中美國ISM服務業指數已升穿60水平,頗有欣欣向榮的氣象。打從去年底開始,ISM服務業和製造業指數已出現背馳,隨着服務環節表現遠勝預期,製造業則受困於強美元難以改善,近期兩個指數的差距進一步拉闊。
有趣的是,上周一發表的財新中國通用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7月份經季節性調整後數值為47.8,非但遜於6月的49.4,且為連續五個月低於50榮枯分界線,意味內地製造業收縮勢頭變本加厲。反觀服務業PMI,過去兩年基本上都能保持擴張態勢,表現明顯勝於製造業,跟美國的情況相似。
中美雷同,自非純屬巧合。美元強勢對美國製造業增長造成拖累,中國滙改後雖轉為與一籃子貨幣掛鈎,人民幣兌美元上下波動區間十年來一再擴闊,惟中國實施的仍是有管理貨幣浮動,人民幣中間價由央行釐定,滙率說穿了還是取決於北京意向。中國製造業對出口敏感度較美國高,同樣受強美元影響,美國只是增長放緩,中國「衰多兩錢」陷入收縮。從這個角度看,內地製造業困境加深,跟過去數月人民幣滙率緊貼美元、兌其他貨幣因而偏強不無關係。
從【圖1】可見,去年底至今年3月,人民幣兌美元滙價出現較明顯的弱勢(美元兌人民幣轉強),但3月中人民幣反彈後,過去五個月一直於6.2至6.22兌1美元範圍窄幅橫行(圖中綠色部分);巧合的是,財新中國通用製造業PMI同一時間連續五個月收縮。從這一點看,過去約半年裏人民幣兌美元極度穩定,而美滙指數本身處於十多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國本已嚴峻的外貿形勢焉能不雪上加霜?
為國際化付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內地製造業惡化的幾個月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呼聲響徹雲霄,期間人民幣兌美元滙價「紋風不動」,也許與北京認為幣值穩定有助提高人民幣被納入SDR的機會有關。換句話說,中國願意為IMF這項對人民幣國際化具象徵意義的行動,付出貨品競爭力受到輕微損害的代價。
然而,近日發生了兩件事,令北京對形勢的判斷可能有變:
一、不管基於陰謀論者口中的政治因素抑或單純的技術安排,IMF上周發表報告,指人民幣納入SDR尚有若干操作層面問題需要解決,董事會建議即使年底投票得出正面結果,人民幣納入SDR的時間,仍應由原先預期的明年1月初延遲至9月底。
二、新興市場走資潮愈演愈烈,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等區內貨幣已回落至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水平。中國工資不斷上漲加上自身經濟結構轉型,成本因素驅使不少外資轉移至東南亞以至墨西哥等地設廠生產。
考驗北京耐性
從【圖2】可見,人民幣兌墨西哥披索過去一年漲逾二成,年初以來升幅亦接近一成。中國的貿易對手貨幣不斷貶值,美國加息若真的事在必行,美元滙價因而進一步上升,中國願意為躋身國際儲備貨幣這個里程碑,付出外貿競爭力受到更大損害的代價,讓人民幣緊貼美元持續走強嗎?9月與1月雖只相差八個月,但在這段說短不短說長不長的日子裏,誓要「保七」的北京,耐性將受到重大考驗。
11 Aug 2015
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