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貶值 不景氣有跡尋
也許一切只是陰差陽錯,中國出口大跌的數據出台不過幾天,中央隨即宣布放寬人民幣固定滙率機制。因此,當有關人民幣的消息傳出後,各界一致出現震驚反應,認定中國經濟狀況一定比大家所想像疲弱得多。
儘管中央的舉動還有另一個解釋──也就是中國熱切盼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之列,由於先決條件是人民幣滙價必須更受市場主導,放寬固定滙率機制正是向這個方向邁出一步──但大家對經濟疲弱之說卻深信不疑。
運輸電力數字早報憂
人民幣固定滙率機制怎麼可能被視為經濟指標?坊間的答案既簡單又憤世嫉俗:中國官方經濟數據不可信,在別無選擇之下,只能從官方聲明及行動中加以猜測聯想。
中國官方國內生產總值(GDP)看來的確穩定得可疑,但過去數月來,其他不少官方數據早已顯示經濟狀況非常不妙。鐵路運貨量不斷下跌,至少一項官方數據顯示,早在去年初已逐步萎縮。電力生產數字早在去年夏天已極為疲弱;水泥產出3月出現負增長,新屋動工數字踏入2015年至今更嚴重收縮。
上述數據全都很波動,而且都是事後孔明去看容易理解得多,但無論如何,當中不少數據反映的情況都大同小異,這就不免令人奇怪,何以上周的消息會令市場大吃一驚。
外企生意一落千丈
知名巨企亦早已警告內地業務表現不濟,這個情況更已維持了一段時間。美國連鎖餐飲集團百勝(Yum Brands)黑心食材供應醜聞雖然丟淡,但內地餐廳的同店銷售依然錄得雙位數百分比的跌幅;朱古力製造商好時(Hershey)兩個月前因為中國市場增長疲弱而調低業績目標。接着,又傳出德國汽車製造商奧迪(Audi)中國銷售將錄得負增長;工業集團聯合技術(United Technologies)7月在中國的升降機及空調生意亦一落千丈。
樂觀投資者長期仰賴中國提供增長動力,面對疲弱(且異常明確的)數據時為免增添壓力,可能寧願置之不理而不加以警惕,這是永恒不變現象的最新例子。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17 Aug 2015
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