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科技騙案新手法

 科技騙案新手法

近日科技騙案數字有上升趨勢,除了早前以虛假的來電顯示欺騙市民外,其餘各種詐騙手法也日新月異。例如假扮內地、海外或本地的速遞公司,甚至是香港郵政局,胡說有包裹要接聽者收取,原來內藏一些不法物品,包括假信用卡,要接聽者登入網站去查一查自己的信用卡是否有問題,當然亦要填上一大堆個人資料。

這些網站其實是「釣魚網站」,當你輸入自己的個人資料後便會被騙徒盜用,到其他購物網站購物。別以為這些騙徒會等待一段時間才下手,他們拿到個人資料後,便會第一時間犯案,當你發現時可能已經太遲。

此外,有些騙徒會叫你登入一個理財網站,然後查閱自己的存款,當然這個理財網站也是假的。一些理財網站的保安比較鬆,騙徒只要拿到你的登入賬戶及密碼,便能夠把存款轉賬到第三方,令你損失巨額款項。這種情況在香港比較少見,因為金管局對網上理財的監管十分嚴謹。

平日大家若想把存款轉賬到第三方戶口,可能會覺得手續非常繁複,但當騙案發生時,就是這些繁複的手續保障了閣下的存款。這類騙案在內地十分普遍,或者因為內地監管網上理財的標準還未及得上香港水平。

以往騙徒多數向長者下手,透過電話訛稱他們的親人被綁架了,現在騙徒會利用虛假的來電顯示,再配合一些從網上拿到的個人資料訛騙,令成場戲更加逼真。

騙徒如何拿到這些個人資料?例如用戶下載一些手機軟件時,會被要求給予權限,開發者便可獲取你手機裏面的通訊錄、用戶身份、相片、檔案、WiFi連線資料、裝置識別碼及通話資訊等。很多用戶在下載軟件時,其實也不清楚要給予開發者什麼權限,就隨便按確認鍵。如果被不法分子拿到這些資料, 少則把這些資料賣給垃圾電郵供應商,嚴重的可能會拿這些個人資料去從事行騙及綁架活動,後果非同小可。

所以,大家下載軟件時,務必小心謹慎地了解清楚,勿貪一時之快而惹上麻煩。

方保僑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

8 Aug 2015

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