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梁特天津顧問怎樣當的.安倍二戰道歉怎樣說的

梁特天津顧問怎樣當的.安倍二戰道歉怎樣說的

上周一筆者文章剛談到大陸企業在腐敗的政經環境底下「拉關係搞出人命」,沒兩三天(8月12日)就發生天津塘沽化學倉庫大爆炸慘劇,死亡人數過百,輕重傷者不計其數,財物損失更不在話下,委實令國人黯然神傷,以致黨中央、中宣部籌劃經年、準備鋪天蓋地推出的「二戰結束70周年」的各種宣傳、慶典、外交活動和反日姿態,國內外民眾似乎都提不起很大興趣,對日相安倍的談話,也起碼暫時置諸腦後。大家關注的,除了爆炸之後救死扶傷的急切事,就是偶發災難後面的各種體制必然、「法治國家」裏的無法度。這個緩急輕重,不僅在大陸如是,在香港亦然,所以筆者今天談天津、日本二事,同樣是按這個先後次序。

一、天津受的災變,梁特當的顧問

一個慣於在災變現場封鎖消息的管治體,絕對不會容許民眾對出事現場背後的政經黑幕和人脈線索探頭探腦,所以,大陸媒體裏對天津此次出事倉庫公司(瑞海物流)總經理只峰是否前副市長(管消防)只昇華的兒子、公司大老闆李某是不是前天津政界巨頭李瑞環的弟弟李瑞海的兒子這兩大質疑,一下子都給中共的官方網警和御用喉舌喝停,有關的文字和已得的搜索結果,很快從大陸互聯網上消失,只能見諸一些海外陸人網站【註1】。

這個情況,在香港好一點。天津爆炸發生未久,「好事者」便已經從網上索得有趣舊聞:梁特2013年曾到天津訪問,之後不僅自詡早於1993年便獲當地官員委作市政府顧問,還誓言要讓「土地面積不及天津一個零頭的香港」向「發展得那麼好」的天津學習。學習什麼呢?梁特的答案會讓港人聽了心臟病發:「要學習天津的長遠整體土地規劃。」此事有視頻紀錄為證,大家可以拿來看看,之後想想一些切身的大問題【註2】。

天津塘沽大爆炸,揭露出一個不可饒恕的事實。

根據大陸2001年開始實施的《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的規定,像瑞海那樣的中型(550至9000方米)危險化學品倉庫,選址地點須在「遠離市區和居民區的當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和河流下游的地域」,並「與周圍公共建築物、交通幹線、工礦企業等距離至少保持1000米。」【註3】

這次爆炸原點的1000米之內,有好幾處密集的居民點,其中一個萬科集團開發的居民點,與原點僅距600米,住了2000多人;另外一個稍為遠一些,也有居民900餘。根據事發之後的報道,居民點所在,有時處於爆炸原點的上風位、有時處於下風位(海邊的日照風效應,決定近岸風向每天在午前和傍晚逆反兩次);因此,爆炸之後空氣污染影響到附近居民,最後都不得不疏散。然而,萬科居民點的批地年份(2010),是在涉事的瑞海物流公司成立(2011)並獲得批地之前。這是怎麼搞的?

此外,離這次爆炸原點不足600米處,後來還蓋了一條高速公路;在這次爆炸事件中,所有當時經過此公路的客貨車輛,無論大小,一律報廢,此外還有司機和乘客傷亡的報道【註4】。由此可見,危險品倉庫、公路、居民點這三者的選址,最後全部違反上述《要求》中的三項規定──有關倉庫必須「遠離市區和居民區」、必須「處於下風向」、必須「與公共建築至少距離1000米」。

這裏牽涉的無疑正正是一個「長遠整體土地規劃」裏的「有法不依」、「有規必違」的問題。這種問題,並不是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獨有,而是早就在大陸每個省份每個城市牽涉土地規劃的事情裏經常出現,已經變成「特色」。大陸近年各地出現的群體性反PX選址、反石化設廠等事情,都與此有關,早已經成為社會、政治問題,影響到政權穩定。由此引伸出三個港人關心的問題:

(一)我們的特區行政長官,這位搞城市土地價值估算出身的專業人士,理應深刻了解合理合法利用土地的重要性,為何要求在這方面絕對先進的香港反過來向腐敗落後的大陸學習?「學」到了什麼?3年來在香港落實了哪些?

(二)梁振英1993年起當了天津市的顧問,該市理應通過他學習到不少香港在長遠整體土地規劃方面的先進經驗,為何卻在20年後出現批地用地方面的嚴重錯誤,導致這次包含至少百多條人命損失的大災難?他這個顧問是怎樣當的?

(三)顧問反而變成學生,要向天津學習,是何道理?

這些問題,大家自有答案,不必筆者畫公仔畫出腸。重要的一點是:梁氏在香港受專業教育,之後留學英國,所受訓練都是一流的,乃是他日後在土地估值專業上有所成就的基礎。可是,當他選擇了跟隨共產黨、向權力一面倒之後,表忠自殘便來得比專業識見重要;於是,我們看到了那些「先進跟落後」、「顧問變學生」的毛式共產世界奇幻。

不過,單是指着梁振英一個人作此批評,對他並不公道。他的情況反映一個規律:任何專業人士、知識分子,一旦跟了共產黨,必然失去專業的操守、知識的良知;影響所及,關乎一國一地之命運,豈止死人塌樓!這方面的事例,不僅在1949年之後的國史裏一覽無遺,在目下的香港,除了土地估值專業的表表者符合這個規律之外,任憑你是什麼名牌的大學校長、什麼領域的權威大教授,也逃不出「馬屁後面無尊嚴」這個宿命。

二、安倍晉三說了什麼?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了「戰後70年談話」,先同時面世的,是日文原版和官方英文版;韓文版和中文版則於當日「稍後時間」(接近午夜)在駐韓、中兩國首府的日本大使館網站首頁上登出。事涉外交,見微知著,這些不同語文的版本發放的先後次序,無疑反映安倍談話的第一受眾是日本本國國民和西方國家,後者即談話中特別提到的「曾經作為敵國激烈交火的美國、澳洲、歐洲各國」;其次才是韓、中兩國【註5】。

在如此一個「自話由我自說、意思各自解讀」的「談話」裏,安倍首先談的是日本的、也是安倍自己的二戰歷史觀,其要點有兩個,一個顯,一個隱。這個歷史觀的起點是19世紀中葉,當時正值西方帝國主義大舉入侵東亞(含東南亞);轉折點則是1931年的「滿洲事變」(中國人說的「9.18事變」)。在這段時間裏,日本自認是一個受西方壓迫而奮起自衞並引領其他受侵國共同對抗西方列強的弱國。同期間,日本打贏了「日俄戰爭」,安倍認為是「鼓舞了許多處在殖民統治之下的亞洲和非洲的人們」。的確,根據中國留美名經濟專家劉大中的計算,就是到了1935年,日本的人均GDP按當時的滙率計算,也不過是美國的8分1左右,絕對不算富強【註6】。

但是,在上一代無論持什麼黨派立場的中國人當中,認知完全相反:日本是百分之百的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且還是最強大最兇猛的一個。在大陸,更由於共產黨自成立之後一直親蘇,所以一般人不視俄國為帝國主義的重要一員,而對日俄之戰,頂多視為帝國主義陣營裏的狗咬狗骨、新興的強者打敗了積弱的舊者。

在這個史觀之下,日本犯的錯誤,主要是在於採取了戰爭、哪怕是殘酷戰爭的手段,以「挑戰者」的角色,謀求達到驅逐西方列強這個最後未竟的目的。錯誤的開始,就是1931年的「滿洲事變」,而究其原因,安倍認為是「(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歐美各國以捲入殖民地經濟來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從而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大打擊。此間,日本的孤立感加深,試圖依靠實力解決外交和經濟上的困境。」

這個史觀裏,安倍沒有說的部分是,1931年之前的日本是無詬的。由此推論,1894年的「甲午之戰」及1895年日、清之間簽訂的《馬關條約》、從清國手上取得台灣,統統無可厚非(甲午之戰前夕,西方國家清一色看好清國,認為革新後的北洋海軍完全可以擊敗日本海軍,結果盡跌眼鏡)。這個史觀的這個部分,韓、中兩國如果看清楚了,肯定無法接受。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澳洲、德國等的國家領導人和主要媒體裏的輿論,對安倍的談話基本上收貨,美國尤其正面,無形中也是接受了(起碼不特別想挑戰)日本的這個歷史觀點。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安倍對西方說話的目的,泰半達到了。

面對其國內受眾,安倍說的最重要一點則是:「現在我國國內戰後出生的一代已超過了總人口的80%;我們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這等於是說:日本道歉夠了,到此為止。一般日本人,特別是年輕一輩,都對韓、中兩國無視日本戰後對世界的貢獻,特別是對韓、中兩國的經濟援助,卻不斷要求日本為二戰侵略道歉感到不耐煩,覺得二戰那回事,已經成為兩國對日本的「政治提款機」,因此會覺得安倍的講法很對頭。

西方國家當中,則由於美、英、澳洲等主要成員國都是普通法國家,「子女一般無責任代父母身後還清債務」的普通法概念根深柢固,所以對安倍的提法完全可以接受。韓、中兩國輿論雖然都留意到這點,卻未能作出有效對應。如此,最遲20年後,為二戰道歉將作為日本「歷史陳跡」保留下來,亦即安倍說的「我國對在那場戰爭中的行為多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這些歷代內閣立場今後也將是堅定不移的。」

大家應該留意,安倍出生於1954年,本身就是戰後的一代,所以根據他的提法,他完全可以覺得不必再「道歉」,因為他的兩位前任說過的(承認侵略並由衷道歉)已然足夠。那兩位他的前任,一是戰前1924年生的村山富市,一反省就有罪惡感;一是二戰期間1942年生的小泉純一郎,勉強也可說是戰後一代,然而卻與戰後不同的政治環境裏成長的安倍不一樣,罪惡感似有若無,參拜靖國神社同時又可以向韓、中兩國親口道歉。世代的不同,思想感情也有分別。日本如此,西方國家何嘗不是?安倍的功夫很到家,為自己、為下一代發了言,美國說OK。這個OK很有份量,不單因為美國至今還是西方的大哥頭,還因為美軍是二戰西方盟國當中與日軍對抗死傷最多的國家,美國收貨,其他西方國家便再沒有置喙的餘地;其餘東亞國家,面對中國在南海的威脅要靠美國撐腰,更是沒其他說法。

台灣的反應,也相當正面;總統馬英九這位有名的反日派,也只是要求安倍實踐他的諾言而已,並沒有表達對安倍談話的什麼不滿。這也是安倍的一大收穫;給出的甜頭,不過是在談話裏把「台灣」與「中國」作為國家平排,而代價只是招來大陸方面的幾聲小罵而已。二戰時,日中之間的戰鬥,中國方面九成以上是由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軍隊打的,因此,中國人收貨不收貨,台灣有不可忽視的發言權。

奇怪的是,韓、中兩國讀了安倍的「談話」,異口同聲都是斤斤計較於安倍懺悔了沒有、安倍談話是否真誠等主觀臆測上,完全沒有注意到他開宗明義提出的二戰歷史觀,也無法有效對應他的「血債到此為止、責任不留子孫」的切割手術。安倍瞻前顧後,眼界放得比較遠,而韓、中領導人,愛國有餘,目光卻無疑太短淺,為了爭一口氣,卻在國際層面輸了一個關鍵的回合。

【註1】例如,居美陸人最多瀏覽的網站《文學城》14日登載了資料十分豐富的文章〈挖一下瑞海國際的神秘背景 人脈非常雄厚(組圖)〉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8/14/4485201.html

【註2】梁振英訪問天津、誓言要向天津學習土地規劃的視頻可參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oEFKIo1M

【註3】參考大陸官方的《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的6.1.1b及c節。這個文件的規格,屬於「強制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其前言第一句就申明「全部技術內容為強制性」;更諷刺的是,兩個起草單位竟然包括「天津裕華經濟貿易總公司」。見https://zh.wikisource.org/wiki/GB_18265-2000_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

【註4】在爆炸原點附近公路上拍得的災害現場視頻,可見此段公路上毀車無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3r4sN_cNo&feature=youtu.be

【註5】安倍談話的中文版全文見日本駐北京領事館網站的下列連結http://www.cn.emb-japan.go.jp/bilateral/bunken_2015danwa.htm;由此也可看到英文版全文。

【註6】數據來自1946年劉大中的China's National Income 1931-36,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英文維基轉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ic_

17 Aug 2015

信報

貶值衝擊 點心債增長勢斷纜


貶值衝擊 點心債增長勢斷纜

人民銀行上周二突然把人民幣的中間價大幅調低近2%,人民幣貶值預期急劇升溫。市場人士指出,上半年因人行減息令內地發債成本下降,不少內地企業轉往內地發債集資,上半年在本港發行的點心債已見放緩,再加上人民幣忽然貶值,短期或會拖慢點心債發行,預料今年全年點心債總體發行量將會低於去年,意味着點心債(包括存款證)發行量於過去4年持續上升後,今年或會斷纜。

人幣下跌預期急升溫

有銀行界人士對本報透露,該行原本有部分企業客戶正籌備發行點心債,日前人民幣突然貶值,投資者即採取觀望態度,該行將向投資者及發債企業進一步了解,以決定會否按原定計劃發債,並預料今年餘下時間「點心債(發行活動)難度增加」,全年發行量將會低於去年。

點心債是指在本港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而在台灣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則稱為「寶島債」。

渣打報告亦表示,人民幣貶值令點心債短期或會略有壓力。同時,內地企業在內地發債成本較低及較容易,例如恒大(03333)及龍湖(00960)最近在內地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利率分別為5.38厘及3.9厘,較其離岸債券分別約10厘及6厘為低。在可見的將來,內地企業在本港發行點心債的意欲趨降,勢令點心債的供應減少。

瑞銀亞洲業務資本市場部債券承銷部執行董事馮正可坦言,人民幣上周突然貶值,點心債價格即時下跌,但跌幅不算嚴重,內地企業的高收益點心債價格,相對於如印尼高收益債券價格的跌幅還低。該行的部分客戶考慮到若然出售點心債,未知有何可作替代的投資,故選擇按兵不動。至於人民幣今次貶值對點心債市場有否深遠影響,他說須視乎人民幣短期內走勢,「若人民幣未來一兩周回復平穩,對點心債市場影響未必太大;若繼續大幅波動,對所有資本市場都會有影響。」

內地減息 發債成本降

多家銀行已先後調低人民幣兌美元滙價的預測,普遍估計至年底會跌至6.5,日前人民銀行就人民幣貶值解畫後,人民幣已見回穩,上周五在岸人民幣收報6.3912。馮正可表示,目前人民幣滙率與6.5水平相差不遠,只要無太大波動,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仍有需求。至於有意發行點心債的企業會否暫時擱置計劃,則須多觀察一兩周市況而定,由於貶值事出突然,投資者及發債機構靜觀其變亦屬正常,若稍後市場平復,預料會再有點心債的發行。

然而,馮正可說,今年點心債的全年發行量或會低於去年約46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規模,這是因為上半年內地企業境外融資以美元甚至歐羅發債為主、內地減息令內地發債成本減低,以及部分企業選擇在內地發債等因素,年初至今,點心債發行量約2250億元,已低於去年同期的3300億元。

另外,滙豐早於人行宣布人民幣貶值前亦指出,由於內地發債成本較低,該行把今年點心債(包括存款證)的發行量預測,由4900億至5200億元,下調至3600億至3900億元。

法興亞洲利率研究主管張淑嫻預期,下半年點心債發行量或低於上半年,受人民幣貶值影響,人民幣兌美元的貨幣掉期利率由早前的3.4厘,一度急跌至2.82厘,現雖回復3厘水平,無人民幣需要的發債機構或因掉期利率不吸引而減低發債意欲。投資者或要求較高的利率回報,發債機構未必願付高息發債,買賣雙方爭持下,短期會拖慢點心債集資活動。惟今次事件令投資者不再認為人民幣滙價只會向上,並考慮各種風險,從孳息回報是否合理着眼,反有助市場健康發展。

採訪、撰文︰陳玉珍

17 Aug 2015

信報

人幣貶值 不景氣有跡尋

人幣貶值 不景氣有跡尋

也許一切只是陰差陽錯,中國出口大跌的數據出台不過幾天,中央隨即宣布放寬人民幣固定滙率機制。因此,當有關人民幣的消息傳出後,各界一致出現震驚反應,認定中國經濟狀況一定比大家所想像疲弱得多。

儘管中央的舉動還有另一個解釋──也就是中國熱切盼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之列,由於先決條件是人民幣滙價必須更受市場主導,放寬固定滙率機制正是向這個方向邁出一步──但大家對經濟疲弱之說卻深信不疑。

運輸電力數字早報憂

人民幣固定滙率機制怎麼可能被視為經濟指標?坊間的答案既簡單又憤世嫉俗:中國官方經濟數據不可信,在別無選擇之下,只能從官方聲明及行動中加以猜測聯想。

中國官方國內生產總值(GDP)看來的確穩定得可疑,但過去數月來,其他不少官方數據早已顯示經濟狀況非常不妙。鐵路運貨量不斷下跌,至少一項官方數據顯示,早在去年初已逐步萎縮。電力生產數字早在去年夏天已極為疲弱;水泥產出3月出現負增長,新屋動工數字踏入2015年至今更嚴重收縮。

上述數據全都很波動,而且都是事後孔明去看容易理解得多,但無論如何,當中不少數據反映的情況都大同小異,這就不免令人奇怪,何以上周的消息會令市場大吃一驚。

外企生意一落千丈

知名巨企亦早已警告內地業務表現不濟,這個情況更已維持了一段時間。美國連鎖餐飲集團百勝(Yum Brands)黑心食材供應醜聞雖然丟淡,但內地餐廳的同店銷售依然錄得雙位數百分比的跌幅;朱古力製造商好時(Hershey)兩個月前因為中國市場增長疲弱而調低業績目標。接着,又傳出德國汽車製造商奧迪(Audi)中國銷售將錄得負增長;工業集團聯合技術(United Technologies)7月在中國的升降機及空調生意亦一落千丈。

樂觀投資者長期仰賴中國提供增長動力,面對疲弱(且異常明確的)數據時為免增添壓力,可能寧願置之不理而不加以警惕,這是永恒不變現象的最新例子。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17 Aug 2015

信報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人民幣滙率中觀看跌 張五常教授警世通言

練乙錚 

人民幣滙率中觀看跌 張五常教授警世通言

大陸人行周二早上大幅調低人仔兌美元的中間價約2%,並聲稱報價機制改革是「一次到位」。市場據此迅速作出反應,在岸人仔兌美元市價應聲下跌2%,離岸市場跌幅則超過3%;後者因為不受大陸官方外滙管制的影響,更能反映市場的自然供求。事後,不少官媒評論員都說,是次貶值「不會形成趨勢」。

然而,昨天早上公報的官方兌美元中間價繼續下跌約1.6%,市價則亦步亦趨,最低見6.45美元。股市方面,滙率下跌本來有利外資進場掃貨,不過投資者因即時恐懼的心理關係,上證指數「反理性」下跌,「國家隊」暴力救市也於事無補,收報跌逾1%,看來是因為市場認為人仔還「有排跌」【註1】。

突然舉措 情理之中

官方說法指有關的兌美元滙率機制變化是一種「優化」、「有利於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卻完全沒有解釋推出此項決策的時機為何選在8月10日。不過,儘管當局沒有解釋,市場當然也明白,那很大程度上是幾個月乃至幾年來出台的各種經濟刺激都不曾見效、7月份出口總額按年更急跌8.3%所引發的。有西方金融界評論家說是中央官員「嚇破膽」(panicked)的結果,大概有些言過其甚。不過,考慮到大陸這幾年領導人常常擔心「亡黨亡國」,維穩不遺餘力,故說北京有相當大的憂慮亦不為過;中央官員作此非常突然的舉措,雖是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

這次人仔貶值,港人最關心的,當然是對本地經濟有何直接間接的影響,故筆者稍作分析。最簡單的,當然是手頭上有人仔的投資者直接受損。好在,長時間以來,本地的人仔投資者每天最多只能購入兩萬元,直至「滬港通」開通了,這個限額才取消,故如果投資者近期沒有忽然買入太多人仔或大陸股票,損失應該有限。

間接的影響起碼有好幾方面,有多嚴重,目前還難以估算。但有趣的是,這些間接影響,除了經濟面向之外,還都帶有政治涵義,筆者試逐一分析(一些不含政治意義的影響,大家可參考本報金融版文章,本文不贅)。

首先,大陸人對外國貨包括香港貨的需求會削弱,受打擊的行業包括旅遊業以及相關的零售業。這兩個行業,去年有些人以為會受佔領/雨傘運動影響,怎料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倒是後來大陸一時打貪太厲害,加上早就出問題的經濟日益放緩,才與澳門的賭博業一道受到影響;這次人仔貶值,無疑會再差一些。不過,其進一步產生的政治影響倒是事先意想不到:水貨客會減少,本土勇武派的「反鳩嗚」行動看來會消沉一點乃至暫時銷聲匿跡,其精力會轉移到其他抗爭議題上面,例如區議會選舉、港大「副校不委任事件」,或者是近來逐步升溫的反「普教中」等方面去,改變社運的部分生態,替某些矛盾熱點增溫。

另一個受影響的本地經濟環節,很可能是地產:樓價或有進一步上升的壓力。原因是:陸資外逃。若大陸富人對人仔滙價走勢中期看跌,則會千方百計盡快把資產調離大陸,兌換成別種貨幣資產;一個「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把錢轉到香港,兌換港元之後購買本地房地產。這個可能走勢,也會產生政治影響:本地樓價繼續攀升,中下階層特別是還未「上車」或正在準備「上車」的港人特別是比較年輕的潛在買家,將會遇到更大的阻力,望樓興嘆。這對解決住房問題一直束手無策的梁政府而言,自是多一分頭痛多一些壓力。

還有一個影響,就是港人投放大陸的資本當中, 已經投放、能夠抽回的,此時會抽回;還未投放、準備投放的,會卻步或暫時卻步。談到這一點,大家不能不佩服李超人的先見之明:當一些人還陶醉於「大陸經濟欣欣向榮」的「可持續神話」的時候,他已經逐步離場。本來,這些資本離開大陸,最自然的投放地點應該是香港。九十年代初期以來,港資大舉北上,導致本地投資不足,影響了經濟增長率;假如現在港資回流,最好不過。不過,港人要振興本地經濟,卻偏偏遇上一個擅長搞政治鬥爭、於經濟民生卻既無很大興趣也沒什麼能力的人當了特首,真是談何容易。長和系開始從大陸抽資之後,決定遷冊海外,難道此非重要原因麼?

樓價上升 將有壓力

在大陸的港資外流,視乎多寡,也會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本地資本家包括1949年從大陸逃港的那一代及其下一代,由於可以在大陸得到特別豐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待遇,都成為中共的座上客、支持者,在香港則成為當權派的一分子,因而額外得益。一旦他們在大陸的經濟利益減少、資金抽離,則他們跟政權的關係就會相應削弱。這無疑會影響本地當權派的統合力和特區政府的管治能量。下一回發生大規模社會運動之時,一些資本家助紂為虐的聲音就不會那麼響亮。這也是筆者談到過的「資本理性」的另一個側面。

當然,如果只是如大陸官方說的那樣,本輪人仔貶值不過是對應個別市場的一般短期波動而作出的正常政策反應,並不反映中長期大陸經濟下行走勢,則上述對本地的幾方面政經影響都微不足道。然而,事情未必如此簡單樂觀。這幾年大家如果有留意張五常教授對大陸經濟看法的一些轉變,也許更能掌握大局的趨勢【註2】。

在人行調低人仔兌美元滙率中間價的同一天,大陸《財經網》登出張五常教授去年在一個論壇上的講話的全記錄,題為「中國的經濟有多危險?」。在那次講話中,他劈頭就說:「中國這幾年的經濟非常不好。我是對中國最樂觀的人,我跟進了35年,以前的30年我都很樂觀,最近的五六年我轉到悲觀了。現在經濟政策非常不明朗,聽不到有些什麼是我自己能夠認同的政策,路向非常不清楚。」(引文略有精簡.下同)

為分析大陸經濟前景,他給「大蕭條」下了一個相當獨到的定義:「經濟衰落以後不需要很多的衰落下去,有蕭條,但不需要大蕭條,但是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都不能夠再翻身,因為這個長的時間的小蕭條就變成大蕭條。」他說,美國1929年的蕭條一直延續到二戰,就是大蕭條;日本九十年代初的蕭條一直延續到今天,就是大蕭條。他認為,中國經濟「很可能真的會有大蕭條」。

他指出好幾個近年大陸經濟政策及工作嚴重失誤之處,包括:

一、重要行業因保護主義出現壟斷或寡頭壟斷,效果非常惡劣。他給出汽車製造業的例子:「最近國內的汽車公司壟斷,都是亂來的,當然是賺暴利,這麼大的進口稅保護它。你把關稅取消,那些汽車公司馬上叫救命。保護主義保護了這麼多年,其實保護的是劣質產品,太離譜了。你去買一輛韓國的車子,那個水平差的多遠啊! 」

二、搞金融自貿區拖拖沓沓,耽擱了很長時間,「搞得一塌糊塗」。他舉陸家嘴的例子:「為什麼不在陸家嘴做?外國的金融機構早就在陸家嘴買好樓盤了,準備等你金融開放;開放金融從來都不需要準備的,今天取消,明天就是了。不要偏袒香港,搞些什麼人民幣中心,要放就放了。三年之後我們的敵對不是香港,而是華爾街,一下子就把他們的陣地搶過來了。」

三、「縣際競爭」──張教授認為的大陸體制本來的特別優勝處,「2007年的時候還非常好,現在搞的一團糟」。他說:「有些縣幹部我認為對經濟貢獻非常大,但不曉得發生什麼事,無端端又不見了,這些我不敢講。」顯然,「不敢講」的是貪腐雙規之類的事情。由此可見八年來的貪腐和打貪問題之嚴重,直把一個張教授認為是頂瓜瓜的制度給毀掉了。

四、高等教育慘不忍睹。他說:「中國人聰明,書又念得好,怎麼會搞到今天這個樣子呢?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出過什麼人才?你去看看,一團糟,搞人事關係,權力鬥爭,言論多多阻撓,這個不能講、那個不能講,試過很多次去演講,突然說不准我講。」高教環節的所有這些都不出奇,尤其阻撓學術和言論自由;就是在香港,勢頭也已經相當明顯,何況在大陸。

五、中國的經濟數據長期以來有大問題。他說:「那些國民收入數據,歷年來都有疑問,而且問號愈來愈多,多到大家都不好意思。應該停止公布,過幾年考慮清楚怎麼統計再公布。」經濟數據是引導市場、指導政策的工具;工具壞了,工作怎能做好?這顯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包含不能見光的政治因素。

政治體制 叫人害怕

六、用貨幣政策去打救經濟,是病急亂投藥。他說:「貨幣,是用來協調貿易的;用來調控經濟的話,很容易闖禍。這個貨幣制度,搞成這個樣子,現在去借錢8厘借不到,那有什麼投資可以有8厘的回報呢?這個貨幣政策根本就不能用。」滙率政策是大陸貨幣政策的一部分,當局也是用來調控經濟的,張教授認為會闖禍;這不能不叫人擔心。

張教授熟知經濟學大師佛利民的觀點:政府管得多管得壞,往往都是尋租逐利者盤踞要位濫用權力的結果;權力和利益糾纏不清,並不是區區一些學者指出問題所在就能解決,而是非常棘手的政治問題。上述六點,看清楚無一不是如此。然則,大陸的經濟如何不走到健康發展的盡頭呢?

當然,站在香港看問題,最叫港人害怕的是,大陸出問題的那一套政治文化和體制,正在日益與香港融合,而帶頭/帶路的,竟然就是我們的行政長官。相對而言,區區滙率跌幾個巴仙,本身其實不算什麼。

【註1】人行兌美元中間價是參考造市商(market makers,指比較大型的證卷交易商)各自上報的價格而訂定的;訂出之後由屬下的中國外滙交易中心於每個交易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這個官方中間價的形成方法是︰造市商於每日開盤前向中心上報自訂的當日滙價;中心接收之後,首先去掉其中最高和最低的,然後把其餘報價作加權平均,便成為人行(官方)兌美元的中間價。權重主要是根據每個造市商的交易量確定的。銀行之間的美元現滙交易價不能超出當日中間價± 2%;但面對市場客戶掛牌則不受此限。人仔兌其他主要貨幣的中間價是以人仔兌美元官方中間價作基準、按國際市場上該等貨幣兌美元滙率套算得出的。人仔兌二線及其他貨幣不設官方中間價。

【註2】張五常教授題為〈中國的經濟有多危險?〉的講話全文檔

13 Aug 2015

信報

人民幣波動增 對沖滙率風險要緊

人民幣波動增 對沖滙率風險要緊

人民幣滙價突然貶值,一眾以中國為出口市場的歐美股捱沽之餘,美元負債沉重的內地企業亦備受關注。內地企業過去幾年離岸借貸成風,以為人民銀行自會理順滙率波動,如今必須學習對沖相關風險。

早已警告過大家了。一直以來,中國矢志讓人民幣滙率逐步國際化,並讓市場力量在經濟扮演更重要角色。然而,當人民幣滙價周二貶值2%,影響卻相當廣泛。類似的波動情況日後還會出現,企業及投資者都得適應。

人民銀行表示,這次人民幣兌美元每日中間價的變動屬「一次性校正」,反映人民幣與持續轉強的美元各走各路的意欲。人行同時指出,每日中間價日後將更能反映市場力量。照道理,人民幣貶值將陸續有來,皆因中國經濟增長正放緩,資本持續外流,調整通脹後的人民幣滙價以貿易加權而言亦顯得過高。

貶值救亡經濟堪憂

股市已分辨出這次貶值可能造就的贏家與輸家;大體而言,貶值被視為有利內地出口商,不利向中國銷售產品的美國、歐洲及日本公司。後三者之所以不利,某程度因為銷售及利潤進賬兌換成自家貨幣後可能縮水,但更重要的是,中央出動到貶值這一招,中國經濟現況如何,不言而喻,難怪英國奢侈品牌Burberry及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BMW)等股票周二都下跌。

另一類值得關注的股票,涉及美元負債沉重的中國企業。根據財經資訊公司Dealogic的數據,中國企業去年透過發行美元計價債券集資680億美元,相當於總發債額14%左右;發債額高的公司包括電子商貿巨擘阿里巴巴、中石化(00386)及中海油(00883)。

南航逾九成為美元債

不過,上述三家公司的美元收入也很可觀,因此毋須過分擔心。內地航空公司的滙率風險看來最大,主要拜飛機租賃開支所賜。以南方航空(01055)為例,超過90%負債以美元計價。該公司估計,人民幣兌美元滙價每下跌1%,利潤就會減少7670萬元人民幣,考慮到該公司2014年營運利潤亦只有47億元人民幣,人幣貶值的衝擊不小。南方航空H股周二就暴挫18%。

南方航空說到底都是國有企業,倒閉的機會極低。但至低限度,中國這次貶值已對把離岸借貸視作「利差交易」的行為發出警號,此類借貸假設人民銀行自會理順滙率波動(及任何人民幣升值壓力),看來愈來愈不智。隨着人民幣體制逐步自由化,內地企業亦得跟所有人一樣學習如何控制滙率風險。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13 Aug 2015

信報

自製信心恐慌

自製信心恐慌

人行連續兩日調低人民幣兌美元官方滙價,昨天中國外滙交易中心人民幣開市中間價為每1美元兌6.3306元人民幣,較周二的中間價6.2298下跌1008個基點,人民幣貶值約1.6%。官方價開出後,在岸人民幣現貨價跌穿6.4水平,離岸滙價更一度急挫逾千個基點,失守6.5大關。

中國現在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貨幣政策出現基礎變化,無可避免會引起金融市場震動。人行周二突然「主動」讓人民幣貶值,翌日本港主要報章都以此作為頭條,官方喉舌《大公報》亦以〈 離岸價瀉3% 震動全球 〉為頭版頭條副題;而大多數分析師均認為,市場預期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將引發資金(從人民幣資產)加速外流。

人行決定把人民幣貶值,無異是面對三個煲兩個蓋棘手問題(見7月30日「市評」)中自製一場信心恐慌,昨天本欄已指出,人民幣不知跌到「伊於胡底」,投資者若持有人民幣相關資產,宜早走早着。而周三滬深A股全線跌逾1%,顯然亦是由貨幣貶值引起信心恐慌。

港股方面,恒指低開229點,稍稍反彈至24324水平即持續下跌,尾市低見23826點,收報23916,跌582點,或2.38%;跌穿10天線(24432點)。國指收報11042,跌221點,或1.97%;同樣失守10天線(11140點)。

EJFQ圖表顯示,恒指自7月27日以來,昨天又形成一個下跌裂口(24420和24324點),並同時跌穿TrendWatch的下降通道中軸以及年初至今累積的成交量密集區底約24450點水平,技術走勢明顯轉差。值得注意的是,較受人民幣貶值影響、周二已急跌的三大主要內航股包括南方航空(01055)繼續明顯跑輸給恒指,而業務或收入主要源自內地的科技股王騰訊(00700)也跌逾4%;反之,美國和歐洲佔營業區份額近八成的利豐(00494),卻逆市升近2.8%,成為表現最出色的恒指成分股,而利豐是早在去年7月7日轉為信號紅燈的弱勢股。人行自製信心恐慌導致資金從人民幣相關資產流走的情況在港股更清楚體現。

人行顯然也知道人民幣突然貶值會造成金融市場震動(力度則較難估計),周三中間價開出後,人行官網亦刊登答問文章,強調現階段人民幣滙率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並明言現時中國經濟增速較高,經常賬長期保持順差,外滙儲備亦十分充裕,為人民幣提供穩定支持。此外,彭博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人行曾出手干預滙價,避免人民幣過度貶值(或反映市場震動力度出乎人行意料)。

也有銀行界人士指出,現時業界仍傾向相信今次調整屬一次性,以免影響內地希望透過投資拉動經濟,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內地《財新網》亦引述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人民幣一次性調整而並非趨勢性貶值。問題是涉及升值、貶值、加息、減息等重要貨幣政策,通常都是趨勢發展,人行現在連續兩日下調人民幣的中間價,你相信今次人民幣貶值會是一次性嗎?

信報研究部

13 Aug 2015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