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WhatsApp 與美國

WhatsApp 與美國的「1%」WhatsApp以190億美元賣盤給FB,其五十五位僱員持份者每人分得天量現金與FB股份,馬上升呢億萬富豪,晉身那邪惡的「1%」階級。

這批新貴,平均每人分得3.5億美元(約合港幣27億元),是去年全美人均淨財富51000美元的6862倍。然而這只是那五十五人的平均;

事實上,美國就是美國,別幻想這個本是「僱員擁有」的苗頭公司是個平頭平等公司。我們來算算。兩位創辦人Jan Koum(真金?)和Brian(白銀?)Acton,賣盤時持公司的60%股權,其餘15%為風險投資公司Sequoia Capital所有,剩下的25%股權,才屬於其餘持份僱員。Forbes估計,第一創辦人Koum佔的股權為45%,賣盤後的個人稅後收益達68億美元,比起一眾小股東每人分得1%不到的零頭,高約一百倍【註2】。

據此,筆者粗略計算了一下,發覺WhatsApp公司內部財富分布的堅尼系數高達0.97,接近1的理論極限,真是不平等啊。

然而,加州矽谷像這樣的公司多的是。看到這種狀況,我們可以結論出,美國及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愈來愈不平等了。

如果用堅尼系數這類靜態尺度來量度,這個結論是必然的,但筆者在本月6日《美國還是「機會之邦」嗎?》一文中指出,經濟學家用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代際上行流動性定義來量度美國社會的「公平」程度,知道過去四五十年來美國在這方面表現其實十分平穩。這一對矛盾的看法,突顯在WhatsApp的成功故事後面。

Koum於1992年才和母親從蘇聯解體後的烏克蘭移民到美國,一窮二白,曾經拿過聯邦政府的食物券維持生活;後來,憑着自己的努力,上過幾年大學,十五年之後有了點積蓄,與雅虎的舊上司Acton一起創辦WhatsApp,終於一鳴驚人。

像他那樣的成功,本身就是美式資本主義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的典型例子,卻同時令社會的堅尼系數增加。有什麼問題呢?他的個人努力,替美國社會、替全世界帶來極大的好處。

在手機上裝一個WhatsApp軟件,你的語音文圖檔便都可以即時跨機種平台按你的朋友的手機號碼發放到他們手上,比用電郵地址快捷直接得多。

五年來,WhatsApp用戶已達4.5億個,並以每天一百萬個的速度增加,所發放的信息,已經增加到每天360億條。因WhatsApp而衍生的經濟機會,更是數之不盡。用戶軟件免費下載,頭一年使用也免費,以後每年收99美仙,還不會有廣告打擾你。公平不公平呢?有人會說,Koum是少數人中的少數。

誠然,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冒風險的意欲不相同,際遇也不一樣,成就也就有分別。一個開放的社會,大大小小的機會都擺在那裏,就看個人去不去爭取。在公司裏,你努力,總能晉級;在大學裏,你做好研究教好學,便可以建立學術地位;不一定要像Koum那樣做大事發大財【註3】。

筆者在美國工作生活十多二十年(包括在最南方六年),觀察體會,大體上如此。你上進,有人會樂意幫助你,善心之外,還因為那樣對他們自己也有好處。如果Koum當年沒有隨母親移民融入美國社會而留在烏克蘭,今天可能還是一個在基輔街頭未看得見出路的示威者,是哪一派也很難說。

Koum如此,谷歌的創辦人Sergey Brin、一位移民美國的俄羅斯人,成功故事也一樣。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有時還是跨國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美國有那個可惡的「1%」,才有那樣旺盛的社會流動性,提供機會給全世界。

24 Feb 2014

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