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漫遊亞馬遜Web 1.0到Web 3.0

漫遊亞馬遜Web 1.0到Web 3.0

亞馬遜(Amazon.com)從來不是一間示人以弱的公司,就像亞馬遜河沿途森林的弱肉強食世界一樣,面對競爭對手時絕不手軟。

打從橫空出生的那一天,已經擺明車馬向整個傳統書店行業挑戰。另一邊廂,即使是作為「戰友」的供應商,亞馬遜也絕對不輕易妥協,最近更不惜與包括迪士尼在內的出版商「硬碰硬」,力圖爭降低成本以催谷亞馬遜業績——背後一直擊鼓助戰的,就是CEO貝索斯(Jeff Bezos)。

早着先機 電商先驅貝索斯有一句名言:「成功並沒有妙方,關鍵只在於搶先他人。」的確,早於1994年,貝索斯就被一個數字吸引着:2300%──這就是互聯網用戶的每年增長。當互聯網仍在Web 1.0的發展初期,貝索斯已看中了商機。他選擇以網上書店作為切入點,是因為雖然圖書市場每年的銷售額有2600億美元,但即使是行業龍頭Barnes & Noble,市佔也不過是12%。毅然放棄華爾街高薪厚職的貝索斯,於1995年與妻子由紐約搬到西雅圖,從此就踏上創業之路。

貝索斯以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在西雅圖郊區租了一個車庫,建立起全美第一間網絡零售公司。就像現在內地的電商大戰一樣,亞馬遜在與傳統實體書店的決戰中,其中最鋒利的一支箭就是折扣,網站上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優惠。

另外,亞馬遜第二個殺着就是書目豐富,相比Barnes & Noble書店最多只有25萬冊書,亞馬遜網站可以十倍於對手。貝索斯當時表示,如果把亞馬遜內的產品目錄印出來,足足有7本紐約市電話簿的份量。

亞馬遜站穩陣腳後,立即跳出圖書的框框,例如於1998年開辦音樂商店、加入影音產品及禮品; 1999年投資藥店網站、售賣寵物及家庭用品等等(近年更加多元化到販賣新鮮蔬果,名副其實「愈撈愈過界」)。

亞馬遜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甚至於2001年,貝索斯終於「認錯」,承認自己低估了電商的潛力:「我們最初預計2001年的銷售收入為7000萬美元,但實際數字竟然達到了30億美元,是預期的42倍。」進軍手機 勢之所趨在Web 1.0殺出一片天的亞馬遜,立即迎接第二股科網浪潮,貝索斯為網站添加了不少Web 2.0的元素,讓亞馬遜成為首個加入讀者書評、續寫小說的網站,以購物網為中心,放射式發展出互聯網社區。

善於早着先機的貝索斯,其後更推出平板Kindle,盡快搶佔電子書的市場。此舉不但令亞馬遜的業務更上一層樓,更加進一步把實體書店推向懸崖。在經歷了Web 2.0的進化後,貝索斯的目標,似乎已放在下一世代的網絡銷售上。在智能手機市場普及的今天,亞馬遜仍然不顧一切地摻一腳,看在別人的眼中,相比蘋果、三星等龍頭,亞馬遜的Fire Phone無疑是以卵擊石;但在貝索斯的藍圖中,這可能是投「卵」問路的一招。

進軍手機業務,已成為亞馬遜的必然一步,根據Comscore去年一份報告指出,亞馬遜網站的手機用戶佔整體流量的五分一;但是PC用戶的年增長量已降至不足10%,相反,手機用戶則每年有90%增幅(在中國,亞馬遜網站的手機用戶增長率更達124%)。

Fire Phone其中一個標榜的功能,是用家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鏡頭來搜索物品的資料,例如當我們在屏幕上看到一款手袋,可以用手機掃描後直接在網上購買。

在亞馬遜的眼中,重視手機網絡的Web 3.0世界裏,任何在現實世界的發現,都可以即時化為購買行動,超越了傳統的瀏覽器模式,實實在在地把虛擬與現實的緊密結合起來(當然,若科技普及到所有人都「一看即買」的話,恐怕會產生不少購物狂的問題)。

正如亞馬遜河一直長流不息,亞馬遜網站也像一個有機體那樣,因應時勢改變,採取不同方式來保持增長,正是上善若水。貝索斯也眼觀四方,吼準時機全力出擊──就像潛伏在亞馬遜河之下的獵食者那樣。

16 Aug 2014

信報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蘋果戀Tesla 補短此一家

蘋果戀Tesla 補短此一家2014年2月24日THE LEX COLUMN

蘋果戀Tesla 補短此一家

貪婪、妒忌、傲慢。據統計,今年首兩個月科網業併購交易總值已達500億美元。要不是上述3宗罪作祟,試問併購活動又怎會那麼飆熱。Facebook上周斥資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更犯上第8宗死罪——以炒得熱火朝天的股票支付大部分交易作價。

既然如此,何不讓那個引誘人類犯下原罪的「禁果」也加入,把併購熱推上高潮?關於蘋果(Apple)有意收購電動汽車製造商Tesla Motors的傳聞,外界愈來愈認真對待。日前就有消息披露,蘋果併購事務高層去年與Tesla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會面。汽車前景勝智能手機市場作出有關揣測並不令人意外。

蘋果手頭現金多達1600億美元,足以在任何市場收購當中最離經叛道、顛覆現狀的一員,更加毋須憂慮估值高低的問題。以顛覆現狀及估值水平而論,Tesla可謂無與倫比,其股票市賬率高逾35倍之餘,該車廠亦可能投資興建一家產量超越全球總和的鋰離子電池廠,只供Tesla Model S轎車及Model X旅行車日後所需。

蘋果股票表現愈來愈失色,分析師給予「買入」評級的比例目前更跌至2006年初以來最低,其時iPhone還未問世。Tesla市值高達230億美元,實在很瘋狂;這亦是蘋果股東一年所得的現金回報,而潛在汽車市場則可望達1.6萬億美元的規模。

雖然汽車業邊際利潤率不高,但前景總算比智能手機樂觀。問題是蘋果應否透過收購Tesla,達到顛覆市場現狀的目的;還是由零開始,自行研發高格調的大眾化電動(甚至自動)車?蘋果需要Tesla的電池技術嗎?不,松下電器(Panasonic)可充當供應商。蘋果需要Tesla較廣闊的供應鏈嗎?蘋果的賺錢之道在於無論投身哪個行業,都尋求在相關供應鏈取得主導地位。

過程雖然漫長,但蘋果或寧願捨易取難。蘋果最需要馬斯克汽車生產仍然複雜,顛覆現狀之處就在於把生產工序化繁為簡。傳統汽車生製商一個型號往往衍生眾多版本,但正如蘋果毋須推出33種iPhone一樣,iCar也毋須33款車系之多。

蘋果需要Tesla的零售網絡嗎?蘋果門市雖不能陳列汽車,但在今時今日,陳列室已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汽車促銷場所。Tesla引入網上銷售渠道,開創業界先河,但蘋果本身亦可做到。既然如此,

到底Tesla有什麼是蘋果需要的?新行政總裁之選。馬斯克最大優點是高瞻遠矚;蘋果失去喬布斯(Steve Jobs)之後雖然應有盡有,但獨欠高瞻遠矚,問題是馬斯克未必有興趣賣身給蘋果。由此可見,蘋果還是單打獨鬥為妙。譯自:THE LEX COLUMN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放大圖片

24 Feb 2014

信報

WhatsApp 與美國

WhatsApp 與美國的「1%」WhatsApp以190億美元賣盤給FB,其五十五位僱員持份者每人分得天量現金與FB股份,馬上升呢億萬富豪,晉身那邪惡的「1%」階級。

這批新貴,平均每人分得3.5億美元(約合港幣27億元),是去年全美人均淨財富51000美元的6862倍。然而這只是那五十五人的平均;

事實上,美國就是美國,別幻想這個本是「僱員擁有」的苗頭公司是個平頭平等公司。我們來算算。兩位創辦人Jan Koum(真金?)和Brian(白銀?)Acton,賣盤時持公司的60%股權,其餘15%為風險投資公司Sequoia Capital所有,剩下的25%股權,才屬於其餘持份僱員。Forbes估計,第一創辦人Koum佔的股權為45%,賣盤後的個人稅後收益達68億美元,比起一眾小股東每人分得1%不到的零頭,高約一百倍【註2】。

據此,筆者粗略計算了一下,發覺WhatsApp公司內部財富分布的堅尼系數高達0.97,接近1的理論極限,真是不平等啊。

然而,加州矽谷像這樣的公司多的是。看到這種狀況,我們可以結論出,美國及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愈來愈不平等了。

如果用堅尼系數這類靜態尺度來量度,這個結論是必然的,但筆者在本月6日《美國還是「機會之邦」嗎?》一文中指出,經濟學家用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代際上行流動性定義來量度美國社會的「公平」程度,知道過去四五十年來美國在這方面表現其實十分平穩。這一對矛盾的看法,突顯在WhatsApp的成功故事後面。

Koum於1992年才和母親從蘇聯解體後的烏克蘭移民到美國,一窮二白,曾經拿過聯邦政府的食物券維持生活;後來,憑着自己的努力,上過幾年大學,十五年之後有了點積蓄,與雅虎的舊上司Acton一起創辦WhatsApp,終於一鳴驚人。

像他那樣的成功,本身就是美式資本主義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的典型例子,卻同時令社會的堅尼系數增加。有什麼問題呢?他的個人努力,替美國社會、替全世界帶來極大的好處。

在手機上裝一個WhatsApp軟件,你的語音文圖檔便都可以即時跨機種平台按你的朋友的手機號碼發放到他們手上,比用電郵地址快捷直接得多。

五年來,WhatsApp用戶已達4.5億個,並以每天一百萬個的速度增加,所發放的信息,已經增加到每天360億條。因WhatsApp而衍生的經濟機會,更是數之不盡。用戶軟件免費下載,頭一年使用也免費,以後每年收99美仙,還不會有廣告打擾你。公平不公平呢?有人會說,Koum是少數人中的少數。

誠然,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冒風險的意欲不相同,際遇也不一樣,成就也就有分別。一個開放的社會,大大小小的機會都擺在那裏,就看個人去不去爭取。在公司裏,你努力,總能晉級;在大學裏,你做好研究教好學,便可以建立學術地位;不一定要像Koum那樣做大事發大財【註3】。

筆者在美國工作生活十多二十年(包括在最南方六年),觀察體會,大體上如此。你上進,有人會樂意幫助你,善心之外,還因為那樣對他們自己也有好處。如果Koum當年沒有隨母親移民融入美國社會而留在烏克蘭,今天可能還是一個在基輔街頭未看得見出路的示威者,是哪一派也很難說。

Koum如此,谷歌的創辦人Sergey Brin、一位移民美國的俄羅斯人,成功故事也一樣。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有時還是跨國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美國有那個可惡的「1%」,才有那樣旺盛的社會流動性,提供機會給全世界。

24 Feb 2014

信報

WhatsApp「中大獎」的二三問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WhatsApp「中大獎」的二三問

2月23日,周日。《信博》健筆馮文上周四在其大作中論及,WhatsApp值錢之處不在可見的營收/利潤,而在掌握了全球通訊圖譜。上星期,Facebook(fb)以總代價190億美元(每名用戶42.2美元)收購WhatsApp;西班牙第二大銀行BBVA斥資1.17億美元(每名客戶1170美元,破盡紀錄【圖】),買下美國網上銀行Simple。霎時間,立足於流動科技的新生代服務供應商接二連三「中大獎」。



馮文指出,WhatsApp掌控了誰在跟誰通訊的關係圖,沿此路進,不難對全球人際組合與言論之間的相互影響瞭如指掌。結論是,投資者今後下注,得辨清哪些公司能創造全新的價值觀。馮君於程式與文字之間揮灑自如,對新企業「玩法」的理解,自非只懂以傳統營商指標「計死數」者可比。


然而,正正由於愈來愈多處於草創階段的公司給巨企天價收購,投資者更有必要在新舊之間作對比,從中判斷一家二家「中大獎」的創業公司是否物有所值,對企業和經濟又有什麼啟示。新舊對比辨清價值因適時就美國樓市泡沫示警而聞名的投資者、美國共和黨前總統提名競逐者保羅(Ron Paul)的經濟顧問席夫(Peter Schiff,Euro Pacific Capital創辦人),於fb收購WhatsApp後撰文評論這宗「世紀大刁」,對WhatsApp的價值提出兩大質疑:一、就如馮文引述其業界友好的話:WhatsApp取代SMS,打掉電訊公司一大營收來源,但自己卻沒有什麼收入,單靠一元下載,不可能賺大錢。席夫指出,WhatsApp累積用戶速度之快,社交媒體中無出其右,連fb亦甘拜下風。


許多人因而認為,以WhatsApp的增長,每名用戶42美元的收購成本絕不嫌貴。問題是,WhatsApp的驚人增長,建基於免費(首年不收費,第二年起每年收取99美仙)提供電訊公司每月收費不菲的文字通訊服務。不用付錢(或僅象徵式收費)自然多人使用,但一旦WhatsApp嘗試提高收費,客戶流失可以很快。二、電訊公司目前以a la carte形式提供文字通訊服務,收入極速被WhatsApp「打掉」。


電訊商若不願坐以待斃,會否考慮停止以a la carte模式提供此項服務,改以綑綁手法銷售話音、數據和文字通訊,把套餐收費定在足以收回失掉的文字通訊生意、客戶感覺又好像該項服務「免費」的水平?如此一來,fb要獨霸這個市場,豈非連AT&T、Verizon等電訊巨無霸亦得收歸旗下?老畢認為,席夫的第一點質疑強而有力,但第二點卻大有商榷餘地。


用戶棄SMS取WhatsApp,除了收費上的差異外,客戶以電訊商的服務收發照片非但速度慢,還須額外繳費,價格加用戶體驗,令電訊公司無法跟WhatsApp競爭。有理由相信,即使電訊商如席夫所說,以綑綁形式把文字通訊包裝成「免費」服務,電訊公司在這個市場「敗部復活」的努力仍將無功而還。黏合效應不足恃值得WhatsApp擔心的是,因朋輩間廣泛使用而建立起來的「黏合效應」,會否在WhatsApp嘗試徵收足以讓其營業額(去年2000萬美元)顯著上升的費用後,隨着客戶轉用其他免費服務而煙消雲散。本報「新聞點評」欄主高天佑2月21日提及,美國創投基金Y Combinator的調查顯示,最多年輕人使用的即時通訊軟件,Snapchat排名在WhatsApp之上,前者去年更拒絕了fb「提親」,雖不能就此認定WhatsApp只屬次選,但從fb的洽購時序,不難反證兩家公司在朱克伯格心目中的份量旗鼓相當。年輕人貪新厭舊加上用戶增長立足於免費(或象徵式收費),WhatsApp的客戶基礎是否足恃不無疑問。


老畢認為,還有一點必須提出:WhatsApp活躍用戶雖多達4.5億,但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沒有fb賬戶?換句話說,fb通過這宗併購接收的龐大客戶基礎,有多少是能讓fb進一步掌握世界通訊關係圖,又或更充分地monetize整體資源的「新客」?席夫畢竟「一把年紀」(現年51歲),跟新生代的人和事難免略顯脫節。「直覺」告訴他,fb收購的若是美航或Dunkin' Donuts,190億美元非但有找,剩下的20億用來搞R&D,豈不妙哉?那是以舊經濟思維看新經濟,席夫跟科網世代下的「全新價值觀」自然格格不入。然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席夫一類見慣市場、經濟起伏的投資老手,總有一些智慧能「塞進」後輩口袋。


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是:以德州為基地的美國家電、傢私零售連鎖店Conn's,近年透過向消費者提供信貸,成功谷大銷售增長和盈利。假繁榮害人不淺此一手法,跟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電訊器材商向科網公司提供的「賣方融資」(vendor financing)相似,在經濟火紅、投資熾熱期間,自然能令信貸供應方業績亮麗。2011年初至去年底,Conn's股價三年內狂飆15倍,就是拜這種表面風光所賜。該零售商上周派成績表,客戶拖數極其嚴重,公司股價單日暴瀉43%!想想科網爆煲後思科、朗訊、JDS Uniphase等「大哥大」的處境,這種害人不淺的假繁榮,但願不會在今天重演。放大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美國還是「機會之邦」嗎?

2014年2月6日練乙錚

美國還是「機會之邦」嗎?

民主的概念,基於對「一般人」的信任。國家權力最終分散到千千萬萬的「一般人」手裏自由和平地行使,效果不一定理想,但不會太壞;而且,這種政治體制,設計和演化得宜的話,能夠產生出一些系統優勢,包括一種比較高度的自身糾正功能,以及由此而生的動態穩定。與這個政治論述平衡、同樣建基於對「一般人」的信任的經濟觀,就是自由的市場經濟觀。

可以說,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是同一塊哲學銅板的兩面;這兩面的發展,不一定同步,但假以時日,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如果希望市場能夠保持自由開放、充滿競爭力的話,必須關心民主政制的實現。反過來說,寄望人類民主前途的人,也不能不關心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問題。因此,筆者計劃在未來數周乃至數月裏,多探討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的關係裏的各種大問題。

近日有大陸學界政人提出以小圈子假民主「捍衞」香港的資本主義,令識者啼笑皆非。資本主義生命力強大,毛澤東花一輩子精力,以黨為工具革掉了幾千萬人的命,更不惜把他自己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打得七零八落,為的僅僅就是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結果,尾巴搖了狗,垮掉的不是資本主義,而是他自己和那個「共產」黨。

如此頑強的東西,哪裏需要「捍衞」?資本主義毋須「捍衞」資本主義能夠抵擋外來襲擊,不需要「捍衞」,那麼,又有沒有必要為之擔心出自其本身的各種問題呢?近年,扮演資本主義心肺功能的環球金融體系在美國出了大亂子,直令其經濟出現崩盤危機;值得擔心嗎?又幾乎同時,歐盟裏的一些成員國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財政收支嚴重失衡,威脅到整個歐盟的存在;問題的性質是什麼?如何解決?還有呢,十多年前開始,一些研究認為,一直號稱「機會之邦」的美國,最遲於九十年代中期起,便出現愈來愈嚴重的貧富懸殊,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因此大幅減弱,落後於西歐諸國;這是否代表美式自由資本主義合理性難以為繼,而必須效法西歐流行的社會民主主義,加強政府的權力和財富轉移角色,以保社會穩定呢?這些都是有趣而重要的問題。筆者今天選擇和大家探討上述最後一個問題:以美國為例看資本主義與社會階層流動性之間的關係。

判別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機會之邦」,一個明顯線索(或者說是重要「表面證供」)就是移民。九十年代,不少港人(短暫)移民大陸,說明大陸當時的經濟機會激增。九七之後的幾年,不少之前移民西方的港人回流,說明香港當時依然是一個充滿經濟機會的城市。同樣,如果我們看看美國幾十年來接收移民的各種趨勢,當可從中看出美國作為「機會之邦」的一些變化。這方面的資料易取得、多而齊。總的來說,美國這個國家,對移民來說,近三十年來,是愈來愈吃香。

由七十年代開始,移民在美國總人口中的絕對數字和比例都不斷上升。1970年,移民總數差不多一千萬,佔全國人口4.7%。1990年,總數增至接近二千萬,佔全國人口8%。2010年,移民總數再增至四千萬,佔總人口的13%。絕對數字剛好每二十年增加一倍,這表示移民數目的年增量不斷提高【註1】。再看看美國移民當中幾十年來的年齡分布變化:15-64歲即適齡工作者的百分比,1970、1990、2011各年的數字分別是61.7%、78.9%、82.7%。移民到美國的目的是工作,意圖愈來愈明顯【註2】。再看看這些移民佔美國勞動人口的百分比:1970、1990、2010年的數字分別是5.3%、9.5%、16.5%。百分比的增加是快了不是慢了【註3】。

從這些移民數據,我們大概得不出「美國不再是機會之邦」的結論,除非我們假設移民非理性。然而,經濟學研究的結果大量顯示,移民一般非常理性,尤其是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移居到一個新地方,成本通常很高,人們不會輕率行事(大陸媒體過去喜歡用「盲流」來描述農民工,其實農民工一點不盲,而是非常精明地追逐着工作機會和經濟利益)。

剛才說過,這些數據只能看作是「表面證供」,或者是用來與其他資料交叉印證而已。至於正式從美國整體社會數據裏頭量度出的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的學術研究,又怎麼說呢?過去五年,這方面的論文不少,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其中以最近期、最有地位(按理最不會拿自己的學術聲譽開玩笑)的學者做的兩篇最有意思,筆者今天集中介紹【註4】:

一、〈美國還是機會之邦嗎?近期代際階層流動趨勢〉(這篇論文的五位作者當中,兩位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另外兩位是加大巴克萊經濟系的教授;還有一位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稅務分析辦公室的財務經濟師、加大聖地牙哥的博士,大概專門負責從複雜的稅務資料提取和處理代際收入數據。)

二、〈機會之邦在哪裏?美國代際階層流動的地理學〉(此文的四位作者就是前面那篇文章作者中的頭四位。)第一篇文章用的數據,時間跨度比較大,收集了1971-1993年之間的每一年齡股(age cohort)所有成員的完整個人收入官方數據。 1993年出生的最後那個年齡股的嬰孩,於2008年達到15歲合法工作年齡,故其中進入就業市場的成員的最長就業時間達五年(至2012年),收入數據足以支持有關的統計計算。

利用聯邦稅務資料,拿這些人的收入與他們的父母的收入做相關性研究,便可得出有用訊息,幫助了解階層流動的變化趨勢。15歲以後不直接進入就業市場的成員,以他們進大學的比率作為向上流動機會的替代量度。

第二篇文章用的數據,時間跨度比較小,按「通勤區域」把統計對象作地區分組則非常仔細,能夠確定美國哪些地方的代際階層流動比較旺盛;知道地區差別之後,利用其他數據和統計方法,便可找出引致這些差別的原因。代際階層流動性一般而言,愈新發表的研究,原始數據愈齊全,數據加工得愈好,否則發表了也不會引起其他研究者注意,除非有傑出的理論貢獻。如常,社會科學的最難處,在於如何理解對同一現象的不同尺度。量度代際階層流動性有多種常用方法,分絕對和相對量度兩大類。

每類當中,有用五分位數、十分位數、百分位數作為收入的分組單位;有以父母處最低收入分位數的子女能夠進入最高收入分位數的平均機會率量度代際階層流動性,也有用父母處最低收入分位的子女能夠進入較高絕對收入(如年收入至少10萬美元)的平均機會率來量度,等等。上述兩篇論文的研究者用好幾種方法量度同一概念,以便其他研究者各取所需。

筆者在下面綜合這兩個研究的主要結論:

一、若以最低收入分位數裏的兒童能夠於長大後(29至30歲)進入最高收入分位數的機會率變化量度,則美國社會四十年來的代際階層流動性沒有變化,非常穩定;而且,這種穩定性分別在全美九個人口調查分區的資料裏都表現得很清楚(這種量度稱為rank-rank measure,是一種常用的相對量度)。

二、若從最低收入五分位數裏的兒童能夠於長大後進入絕對收入高於每年10萬美元高收入群體的機會率看,則美國社會四十年來的代際階層流動性是提高了(這是一種絕對量度。各年收入以2012年的美元為統一單位)。

三、若以父母收入各分位數裏的兒童進大學的機會變化來量度,則美國四十年來的代際階層流動性是在穩定中輕微提高了。若再仔細看所進的大學的質素,得出的結論也一樣(這也是一種絕對量度)。

四、四十年來,以金尼係數或同類方法量度美國收入分布,懸殊的確明顯擴大了;不過,這個擴大,主要是「最富的1%」收入激增引致的,對階層流動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影響階層流動的最重要因素是「其餘99%」即廣義中產內部的金尼係數上升──後者對相對階層流動的邊際影響比前者大二十五倍!(這個結果非常重要,但在傳媒的非專業報道裏,「最富的1%」之說往往搶盡風頭,蓋過一切更重要的分析。)

五、收入分布更懸殊,不表示階層之間的上行流動更困難,因為影響兩者的機制是不同的。要理解此點,可以這樣形象地看:收入分布是一道階梯,每一個「父母收入分位數」就像一個階,貧富懸殊擴大了,就好比階與階之間的距離增加了;不過,美國的狀況是,由於有其他因素幫助,四十年來,每一代的兒童在階梯上往上爬的困難並沒有增加。

六、美國的階層流動問題在於地域差異;有些地方的上行流動很活躍,但在另一些地方,卻比一些第三世界還差。頗意外的發現是,金融業集中的地區如紐約、波士頓等地,階層流動性並不低;而以造就「忽然巨富」著稱的高科技地區如加州灣區、西雅圖、德州奧斯丁,階層上行流動性反而最高。階層流動最弱的地區,集中在東南部有奴隸制傳統、種族隔離至今最嚴重、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各州(美國的奴隸制不是其資本主義傳統的一部分;

事實上,美國的歷史學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者都認為,打垮南方奴隸制的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人際關係網絡大增此前,關於美國近年代際階層流動性減弱的研究,最先出現在OECD的一些內部刊物裏,傳媒發現了,便廣為報道,成為一般人的印象。後來比較堅實的研究結果,並不支持原先的說法。有趣的是,這種反覆討論,不只是在經濟學界出現。社會學家、「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的提出者Robert Putnam,於1995年發表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論文〈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認為美國社會人際關係日漸疏離,社會資本不斷腐蝕,是導致貧富懸殊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年之後,他出版了一本幾乎同名的書,加強了先前的悲觀論點。

不過,他的看法很快遭到學術界新世代批評,認為他忽略了大量新出現的人際關係網絡──如近年多得不可勝數的自助和互助群體、FB和LinkedIn等龐大的網上溝通工具和網上群體等。這些群體的出現,大大增加了美國社會裏的「連接性社會資本」,因而可增加階層流動性【註5】。上面介紹的兩個經濟學研究,直接否定了美國近年代際階層流動性減弱的結論,而另外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觀點。不能否定的是,美國的貧富懸殊按不同方法量度都增加了。

不過,如果只是「最上面的1%」的財富暴增,而最能影響代際階層流動的中產收入或財富懸殊程度無大變,則除了一些人看到Zuckerberg、Sandberg等「忽然巨富」便眼紅之外,又有什麼大礙呢?《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見
http://www.migrationinformation.org/globaldata/charts/final.fb.shtml;圖表不太準確,按下載鍵查看數據表好一些。

註2:
http://www.migrationinformation.org/datahub/charts/age.shtml。

註3:見
http://www.migrationinformation.org/datahub/charts/laborforce.2.shtml。

註4:分別是Is The US Still A Land Of Opportunity? Recent Trends I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http://www.nber.org/papers/w19844.pdf;Where Is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The Geography of US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http://www.nber.org/papers/w19843.pdf。

註5:例如http://www.sudlerehealth.com/downloads/Bowling_Alone_Healing_Together.pdf,和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179&context=curej。

6 Jan 2014

信報

微軟新人事 要務在言志

微軟新人事 要務在言志

微軟是一條恐龍,而令恐龍滅絕人間的殞石正以高速迫近!對於科技業的各種潮流趨勢,這家軟件巨擘總是後知後覺;至於其核心產品則早已踏上衰落的不歸路。

有鑑於此,納德拉(Satya Nadella)擢升為微軟掌舵人,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則會多花時間參與公司事務,理應是微軟力求扭轉乾坤的最後機會,對嗎?只要深思幾個擺在眼前的事實,自會發現最後機會之說不盡不實。

須知道微軟股價過去一年攀升了35%;以過去10年的表現計,微軟股票的總回報並不遜於科技企業的總體表現。在過去10年,微軟收入及利潤年度增長均達到7%左右的水平。

以一家本來掌有行業主導地位的企業而言,保持如此增長勢頭殊不簡單。商業軟件蒸蒸日上在對上一季,微軟以企業為對象的軟件及服務銷售增幅達一成,教國際商業機器(IBM)及甲骨文(Oracle)等對手羨慕不已。

雲端及商業服務部門年度化收入達70億美元,增幅更接近30%之多。由此看見,微軟業務其實活力十足又多元化,只是形象猶如一池死水而已。微軟業績所以予人缺乏增長動力之感,其實是業務策略欠缺焦點所致。即使一如部分好事之徒建議,把整家公司分拆,也不能解決問題。

儘管微軟的商業軟件生意蒸蒸日上,但卻無法乾脆利落地從漸走下坡的消費軟件業務割裂出來。只因為消費業務的絕大部分利潤來自軟件授權收費,而收費對象同時亦包括企業。微軟對遊戲主機Xbox、平板電腦Surface及智能手機的投資是否過多?有可能,但那都是沒法收回的「沉沒成本」(sunk money)。

況且,微軟認為,控制用家運用電腦功能的媒界(以往是個人電腦,如今則是智能手機、板腦、遊戲主機及通訊網絡等),有助提高商用軟件銷售方面的優勢;有關見解亦甚有見地。棄疲弱業務非良方處理微軟較疲弱業務的最佳方法並非將之掃地出門,而是予以清晰的發展方向。

納德拉必須以淺白語言交代業務策略背後的理念,切忌把行業術語掛在口邊(他接任後致員工的電郵,形容微軟「獨特之處在於讓人們有能力『做更多』」,即犯了言詞累贅的大忌)。

下一步則包括清楚交代投資水平,訂出可度量的回報目標,並表明一旦個別部門未能達標或與整體發展方針格格不入,便會棄之後快(Xbox可要當心了!)如此一來,微軟恐龍之說自會消聲匿迹。

譯自FINANCIALTIMES

信報

6 Jan 2014

澳門博彩褪色 濠賭股遭洗倉

澳門博彩褪色 濠賭股遭洗倉

股市由來是跟紅頂白、一沉百踩!澳門今年1月博彩收入差過預期,比12月減少14﹪濠賭股隨即慘遭洗倉。受農曆年因素影響,市場早已預期博彩收入將會放緩,但卻成為淡友大舉「空襲」的藉口;兩大藍籌賭股銀娛(027)及金沙(1928)分別錄得4.95億及4.74億元的沽空金額,位列昨天沽空榜第二及第三位股份。

踏入2014年,濠賭股有如「墮落天使」。去年股價接連破頂,近一個月來卻遭大手拋售,昨天更遭大戶洗倉,成為基金「提款機」,6大賭股從歷史高位回吐達20%,市值一個月合共蒸發3100億元。

雖然賭場營運商與證券分析員均表示,澳門賭業未來將難以維持每年20%至30%的高速增長,但他們不認為濠賭股已進入熊市,並指目前只是正常調整。

受農曆新年傳統淡季影響,澳門今年1月博彩收入差過預期,且是去年6月以來最少的一個月,拖累一眾濠賭股全線受壓,其中兩大藍籌賭股銀娛及金沙昨天急挫逾7%,成交亦大增近倍,頗有遭基金洗倉的味道。

不過,上月下旬率先以升幅太大、建議減持濠賭股的摩根大通則認為,賭股由高位回調逾20%後,已重現吸納時機。1月收益僅升7﹪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公布,澳門1月博彩收入為287億澳門元,按年僅上升7%,升幅遠遜市場預期的11%至14%,按月更倒退14%。分析員指出,1月首四星期,澳門每日平均博彩收入約10億澳門元,符合市場預期,但在第五周博彩收入竟急跌。

市場一般預期農曆年初三前的一周為傳統淡季,日均博彩收入將下跌至7億至8億澳門元,但上周的日均博彩收入忽然急降至約5.5億澳門元,市場大為震驚,令濠賭股跌勢一浪接一浪。瑞信證券研究部董事劉紹文指出,第五個星期博彩收入大減,應該是貴賓廳出了問題。銀娛連跌兩天,並跌穿50天線,與金沙昨天齊齊急挫逾7%,成交分別高達27億元及22億元,位列全日股份第二及三位,金額較前日增加近一倍。澳博(880)亦瀉近6%。銀娛、美高梅(2282)及金沙分別由高位累積跌22%、21%及19%。

濠賭股累積跌幅達20%,是否已確認此板塊轉勢進入熊市?上月下旬率先發表報告唱淡濠賭股、建議投資者減持的摩根大通,反過來並不認為濠賭股已經全面轉勢。摩通力撐2月回勇摩通昨天發表的報告指出,1月博彩收入增長放緩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而非結構性,料2月博彩收入可回復強勁。另外,濠賭股股息收益率達5%,將對股價提供良好支持。摩通指出,下周一(10日)博彩收入數據將反映農曆新年情況,料數據可進一步紓緩投資者憂慮,屆時濠賭股股價將回升,該行推介金沙 、新濠博亞(6889)及永利(1128)。

美銀美林也指出,去年農曆新年為2月,今年則提早於1月底,令基數增高。該行對目前農曆年澳門訪客人數感到滿意,但須留意1月贏率有否影響博彩收入,以及下周一的博彩收入數據,將反映農曆新年情況是否旺丁不旺財。瑞信亦發表中港市場策略報告,指目前港股已調整不少,建議投資者買入15隻股份,濠賭股中僅推薦金沙。

6 Jan 2014

信報

新興國投資論述大變

新興國投資論述大變

自2008年以後,金融危機一波接一波,先是美國信貸危機引發海嘯,再而是長達三年的歐債危機。

2013年是一個分水嶺,「金磚四國」結束長達十年的黃金日子,去年中股市大波動來自中國經濟硬着陸及「錢荒」之憂;加上貝南奇揚言退市造成震盪,成為新興市場的轉捩點。

到2014年,眼前新興市場的走資潮,其實只是再確認這個長線趨勢,情況將會持續。然而,整體新興市場的恐慌是否快結束?恐怕未必。要討論這個問題,應該由短線、長線兩個角度來一再審視。

新興市場的調整應該由去年10月計起,至今跌幅12%。由資金流走的情況來看,短期未有停止迹象,即使資金撤走暫見緩和,投資者必須要問,走了的資金會回流嗎?早前幾篇文章分別探討了新興市場的風波,一來走資潮劇烈,二來今年是「脆弱五國」政經動盪的一年,均意味着即使新興市場短期止跌回穩,甚至反彈,但轉弱已成趨勢。

再看美股及港股。美股去年大牛,1月份表現卻失色,但目前仍應視之為調整。美國許多退休基金都在年頭平衡組合,「新債王」岡拉克指出,要維持股債六四比例的話,這些基金起碼要減持6.96%美股。美股1月浴血,標普500指數走勢轉弱,但未破技術支持。

這場恐慌的源頭是美國部署退市,對美股來說,退是肯定經濟復蘇,不退則會再加大刺激力度,其處境較新興市場安全。債王:中國是塊神秘的肥肉港股表現正在告知大家,市場短期恐慌未完。以恒指波幅指數來說,連日急跌後升至22.3,但2013年6月高位是30.18,2012年6月高位是33.39;相比起來,眼前的風險,有擔憂但未至於大恐慌。目前投資者留意指數意義不大,中資金融股是弱中之弱,濠賭、科網兩大強勢板塊調整未完。經過近日的大拋售,部分好友認為市場反應過大,股市短期或止跌或反彈,但短期居多,因為新興市場趨勢已變,除資金撤退、經濟轉弱外,更關鍵的是市場論述轉變。所謂「論述」,就是投資故事,基金公司或大行推銷時所堆砌的故事。

新興市場陰霾滿布,昨日有兩位仁兄再談及新興市場。「債王」格羅斯認為,新興市場是不明朗因素的源頭,投資者要看實新興市場經濟數據,風險資產更加波動;其中,中國更變成「神秘的肥肉」,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朗,構成全球風險,將刺激投資者避險。John Mauldin昨日在「前沿思考」欄力讚印度新央行行長拉詹(Raghuram Rajan),很值得一看。Mauldin是淡友底,看淡是正常事,但看淡的理由更為重要。

高回報不再 高風險驟升拉詹在1月底警告,聯儲局要考慮其政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言下之意是,指責聯儲局量寬政策為新興市場製造大量熱錢,現時縮減買債再為金融市場帶來波動。類似對美國量寬政策的警告,其實不絕於耳,最先發難當然是巴西。較溫和的是台灣央行行長彭准南,不斷提防熱錢流入的影響,以及量寬製造的溢出效應,多番警告熱錢擾亂環球金融。拉詹警告,歐美國家政策只顧自身的話,新興市場只能自我調整,也未必是發達國願意看見的事情。

拉詹所指的調整,即新興市場的子彈,先要加息,對抗通脹,必要時甚至實施資本管制。美國放水,世界面對一場貨幣戰,即使美國收水,世界面對的也是一場資金戰。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熱錢不斷流入,阻礙了新興市場的改革步伐,政經動盪其實由2011年北非茉莉花革命已經開始。如今撤資潮一波接一波,通脹猛虎出現,投資市場對新興市場的看法已經完全改變,由昔日追逐回報之地,變成新風險源頭之地,恐怕長期調整未完。回到港股,大市跌勢未完,板塊輪動、個股炒作依然是市場大主題。美股止跌,但恒指反彈乏力,逐步向21000點尋底,博反彈的好友恐怕都大叫失望。昨天大市有近900隻股票下跌,濠賭股繼續領跌,博反彈的好友大失所望。現實中,沒有升不完的股票,去年濠賭股的升幅令人難以置信,往後能否再升,令人懷疑。

這場跌市是另一種炒股不炒市的演繹。跌市的起點,由濠賭股急跌開始,強勢新能源股、科網股、醫藥股逐批散水,到昨日濠賭股再跌,其實都未見超賣,反映基金沽貨集中在這批有動力、有升幅的股票,再沽中資金融股意義不大,可能手上貨不多,也擔心一旦反彈追不及。濠賭股連番下跌,但仍未到達超賣區間,再跌可能性不容抹煞。昨日中移動(941)、友邦(1299)逆市回穩,部分中資金融股沽壓減輕,指數表現雖然叫人擔心,但相信很快會有支持。

信報

6 Jan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