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聯儲局的「耐性」加劇市場波動

社評

聯儲局的「耐性」加劇市場波動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在任期間最出名的,除了一再出手救市之外,就是說話晦澀難明,模棱兩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明明認為互聯網股已出現過熱情況,格老卻不肯直接說,只是拐個彎表示市場出現「非理性亢奮」(irrational exuberance),讓各方要費勁猜度其意。

他的後輩、現任聯儲局主席耶倫原來也不遑多讓。昨天,她解釋議息聲明內少了「有耐性」(patient)這個關鍵字眼時說,這不代表聯儲局在加息問題上「沒有耐性」(impatient)。那究竟耶倫及其領導的聯儲局在加息問題上是「有耐性」抑或「沒有耐性」,實在滑不溜手難以捉摸,有人預期利率將於九月調升,有人認為會待至年底,有分析更指今年內不會加息。

耶倫的「彈弓口」解釋,倒不是因為她愛好「語言偽術」,又或佯作高深,故弄玄虛,而是當前全球宏觀經濟形勢波譎雲詭,令聯儲局不得不步步為營,在加息或利率正常化問題上採取「摸着石頭過河」的態度。

首先,從全球流動性來看,美國以外的主要經濟體,包括歐羅區及日本的央行,紛接力推行一波又一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其中歐央行的一萬億歐羅買債計劃才剛剛開始,對市場及實體經濟的真正影響尚未全面反映。中國人民銀行雖沒有推出類同量寬規模的大動作,但從連串減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來看,中國同樣在放寬銀根。在中、歐、日繼續大開水喉的情況下,美國一旦加息,將對美元滙價、美國出口造成重大影響,隨時打亂經濟復蘇的步伐。

過去幾個月,隨着市場對美國加息預期升溫,美元滙價已大幅上升,兌歐羅及日圓均創近年新高;要是聯儲局決定加息,美國貨幣政策跟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差距變得更大,美元獨強之勢益甚明顯,難免進一步拖累對外經貿。

而且,美國雖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佔全球經濟份額,已從半個世紀之前近三成降至去年不足百分之十七,不可能再靠一己之力拉動全球經濟,反而要避免受外國情勢妨害本身經濟。當主要貿易夥伴及競爭對手大肆放水刺激出口提振經濟時,美國竟單邊加息,等同把整個市場包括出口及內銷拱手相讓,對該國企業損害重大,直接危及經濟前景。

須知美國經濟復蘇仍處忽冷忽熱狀況,即使就業市場有明顯改善,失業率跌至百分之五點五,新增職位大半年來也保持在每個月二十萬份以上,但工資增長依然似有還無;其他如樓市及企業投資則時好時壞,距離全面復蘇甚遠。更可怕的是通縮威脅揮之不去,現時美國消費物價指數在百分之一以下徘徊,還有可能隨油價下跌而持續疲軟。再加上歐羅區、日本同樣面對通縮壓力,並因滙價貶值而令貨品價格下跌,無形中向其他國家包括美國輸出通縮。為免復蘇的動力中途「死火」,為免美國陷入日本式的通縮困境,耶倫及聯儲局在加息問題上只好慎之又慎,不敢輕舉妄動,甚至連向市場及公眾較清楚地提示何時加息,也百般不願。

耶倫的模棱兩可態度,雖有點為勢所迫,但卻為全球金融市場及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不明朗因素。過去幾個月因加息預期已令美元勁升,商品價格、滙價因而大幅波動,其中歐羅暴跌近兩成,油價、金價不住尋底。現在聯儲局來個「彈弓手」,美國利率走勢變得更模糊不清,投資者難以捉摸,一個利好或利淡數據,某位聯儲局官員的片言隻語,都可能變成炒賣藉口,加劇市場及經濟起落。

耶倫及聯儲局的「耐性」,未來一段時間不可避免成為焦點。而在美國加息日子終能確定之前,不管利率正常化還是全球經濟穩定,將仍是遙不可及的事。

20 Mar 2015

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