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盧文偉醫生 腦神經科 預防再中風

中風引起的後遺症可大可小,嚴重時可導致半身癱瘓或甚至死亡,也有些僥幸的個案,只是出現輕微殘障。無論如何,中風一次也嫌多,所以怎樣預防再次中風,絕對是一個大課題,當中首先要做的,是找出中風原因,再對症下藥,才會有效果。

以出血性中風為例,如果因為腦動脈瘤爆破而造成腦出血,便需要動手術或以微創導管方式根治,預防中風再次發生。

在缺血性中風方面,堵塞腦血管的原理也有幾個,醫生必須找對源頭,才能配合相應的預防治療。例如腦掃描顯示病人腦部有多處地方壞死,並遍布於不同部位,便反映多條毫不相連的血管同時有栓塞;這情況絕不尋常,因為血管如果是因老化而栓塞,都只會隨年月而逐一發生,斷不會如此巧合地同時出現。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大多數是由心臟產生的血塊,如散彈槍發射子彈般襲擊腦部,散滿多處。要針對這情形,必須用「薄血藥」降低血液凝固功能,減少血塊形成以預防再次中風。

除了由心臟傳來血塊外,其實大部分的缺血性中風都由是血管老化引起,以「抗血小板藥物」防止血管再栓塞就較為適合。不過,最重要的是找出破壞血管的原因而控制之,並好好保養血管,才可大大減少復發機會。

在我見過的個案當中,有很多病人中風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有「三高」,而後悔自己沒有一早做身體檢查;有病人明知自己有「三高」,卻從來沒有認真看待;有長期吸煙人士總要等到中風後才懂得戒煙。這些例子都說明及早預防的重要性,但人總是要失去了寶貴的東西才會學懂珍惜!

無論如何,只要知道問題所在,積極戒除陋習,好好控制「三高」,亡羊補牢也未嘗不可,以我的經驗而言,只要病人依足醫生吩咐預防中風,就很少見到他們舊病復發。

作者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逢周四刊登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26 Mar 2015

信報

滙豐「35連張」超購63倍 紀念鈔認購結果 下月14日公布

滙豐150周年紀念鈔於上周六(21日)截止認購,消息人士透露,滙豐150周年的單張紀念鈔錄得5倍認購、3連張紀念鈔錄得22倍認購、35連張紀念鈔錄得64倍認購(即超購63倍),預期所得銷售款項為10億元,滙豐銀行將於下月14日在滙豐150周年紀念鈔網站公布結果。消息人士指出,扣除各項費用認購所得款項淨額約4.7億元,將捐予香港公益金及滙豐銀行慈善基金。

成功認購紀念鈔的人士,將於下月14日至24日獲取確認信,取鈔日期為6月9日至28日,至於參與特別號碼紀念鈔拍賣的成功競投者,則於5月15日或之前收到確認信。

滙豐銀行是次共推出200萬張紀念鈔,每張面值150元,3款紀念鈔分別為單張、3連張及35連張,售價分別為380元、1380元及23880元。每人最多可認購3張「單張」、一套「3連張」及一套「35連張」;若全部認購5套「入場費」為26400元。

6月領鈔 炒價難料

有錢幣專家表示,一般約有八成紀念鈔由內地行家接貨,但近年反貪使奢侈品及古董市場收縮,今次滙豐是否「炒得起」,主要視乎內地客是否願意參與,但認為炒風未必及得上中銀紀念鈔。亦有錢幣專家認為,由於要6月9日才能領取紀念鈔,最快6月初才知道具體炒價,相信單鈔價格最穩定,而3連張及35連張炒價就難以估計。

另外,消息人士指出,滙豐150周年紀念鈔發行200萬張,總值為3億元,總銷售額(除了精選號碼外)達9.92億元;即較2012年中銀及2009年渣打發行紀念鈔的銷售額都要高。當時中銀100周年紀念鈔發行200萬張,總值為2億元,總銷售額為3.45億元;渣打150周年紀念鈔發行100萬張,總值為1.5億元,總銷售額為3.39億元。

滙豐150周年紀念鈔於本月9日開始發售,雖然市民可以上網認購,但仍有不少人到各區分行排隊,個別分行亦早於上午7時30分開門,每人限取一份認購表格,曾在門外大排長龍,反應熱烈。早前滙豐發行紀念鈔消息一出,即有人在淘寶網出貼聲稱可助內地買家代購,其後滙豐開始發售紀念鈔時,淘寶網已將有關代購服務下架。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26 Mar 2016

信報

Apple Watch 定價策略

周前Apple的產品發表會,一如往年吸引了眾多目光。這次有一個全新的產品Apple Watch。產品的名稱不再以「i」開頭,而是用Apple開頭。可見重新開創一個新產品線的企圖心為雄厚。所以值得注意的除了各種功能外,Apple Watch的定價策略就非常值得探討。

產品的定價是企業在市場上針對其產品的營銷戰略。這個戰略往往不但考慮成本結構和利潤率,企業可能更在乎消費者怎麼看待產品及在市場上的競爭策略。在數位年代,有形產品的定價策略和軟件或服務等無形產品不同,而整合有形丶無形產品的平台定價策略(iPhone就是一種平台)更不相同。

Apple Watch 分成三個等級:Apple Watch Sport、Apple Watch 和Apple Watch Edition。入門級的Apple Watch Sport的錶殼是鋁合金,有銀色和灰色,再配上色彩豐富的塑膠錶帶,38mm的賣349美元,42mm賣399美元。中間級的Apple Watch用不銹鋼外殼,38mm的賣549美元,42mm賣599美元,一樣用上塑膠錶帶。但如果選金屬錶帶就是1049美元和1099美元,最高檔的是錶殼用18k金作的Apple Watch Edition,價格可以從1萬美元到1.7萬美元。

定價策略大致分為攻擊型和防禦型,攻擊型有價格領導定價策略、滲透定價策略和經驗曲線定價策略。防禦型有區隔市場定價策略,剝皮定價策略、價值定價策略、誘餌定價策略。在數位經濟年代,防禦型策略等於沒有定價策略的意思,價格的決定上反應產品的價值。

其中,區隔市場定價策略是為了區隔產品市場,避免新產品侵蝕原有產品的既有市場。例如iPad Mini 的定價就高於原iPad的價格分布,這種區隔就明顯告訴市場iPad Mini不是iPad的低端產品,而是一個新產品;剝皮定價策略顧名思意就是利用高價格儘可能將成本回收,利潤闊大。例如早期Apple的個人電腦Lis,定價9995美元,這個價格遠高於當時(1983年)一般人可以負擔,就算今天都很嚇人,但Apple的目的就取回成本及可能的利潤。

價值定價策略是高科技產品常用的策略,它根據市場看待產品的價值來定價。微軟Office的定價就是屬於這一類型;誘餌定價策略是先用低價吸引消費者上門,提供消費者良好的體驗,等到消費者用慣了後,再抬高價格,獲取利潤。這種定價策略最適合數位型的新科技產品。例如現在最流行的雲端服務,像是DropBox,先給2GB免費儲存空間,不夠用要加大就得每個月付99美元租用100GB。微軟的OneDrive也是一樣的概念。

目的創造市場競爭優勢

攻擊型的定價策略則是利用市場領導者的角色來定價。這時財務收益不是重點, 創造市場競爭優勢才是目的。企業會利用定價壓縮對手的競爭力,在這種市場往往只有一位價格領導者,而且只有勝者可生存。這個策劃通常適用於開發新市場其中,採用價格領導策略時,企業會積極決定推出新產品的價格。

1990年代的PC和2000年代的Smartphone,就屬於這類。滲透定價策略會先用低於市場期待的價格推出產品,藉此吸引大量的新消費者。iPad的推出就是這種策略。通常使用滲透定價策略時,當市場成熟後,企業會調整回價格領導策略。然而Apple並沒有對iPad的價格作大幅調整,主要是因為iPad本身已提供超乎原預期的利潤和市佔率。另外Apps Store也提供了另一個收益來源,經驗曲線定價策略是非常進取的定價策略,目的在迫競爭對手退出市場,市場領導者因為相信經營效率可以隨着規模擴展而大幅提高,且成本可以因此大幅降低。我們小結一下,Apple這次的訂價策略應屬於攻擊型的價格領導定價策略。

Apple 一向採用所謂存量定價策略(memory-based pricing),就是同時推出上丶中丶下三種規格提供選擇,這三種規格的差異在儲存容量。Apple推出新產品線時會同時停止舊產品線的供貨,並且只保持舊有的一種規格,提供給偏好低端產品消費者的另一個選擇。而新產品線中最高端的產品並不是其主要產品,真正的力推產品是中間規格產品。例如如果有32G丶64G丶128G三種選擇,Apple的力推產品就是64G。而128G的推出除了為了滿足非常少數高端消費者需求,最主要還是要讓消費者覺得64G是個合理的選擇。所以通常中間規格會佔總銷售量的一半以上,這次AppleWatch有點不同,三種產品都配有相同的 8GB 儲存容量,其中可以用來儲存音樂的只有2GB,大約可存500首歌。

Apple不再用儲存容量區分產品,仍維持上丶中丶下三種規格,只是這次價差非常大,如果依據以往Apple的訂價邏輯來看,最高端的Apple Edition應該不是主要產品。Apple並不想大賣這型手表,這個高端產品是作為形象提升,並促銷中間產品,力推產品應該是用不銹鋼殼的Apple Watch,這個推論還有個原因,手表屬於穿戴裝置,這和iPhone科技產品本質大不相同。例如為什麼要戴耳環,大家理由都不同,但是不想和別人穿同樣衣服這種傾向卻是相同,這就是「撞衫」理論。所以Apple Watch Sport 和Apple Watch提供了消費者眾多選擇組合,不同的是,Apple Watch Edition是走奢侈品路線,這和其他兩種產品不同,奢侈品多沒有「 撞衫」問題 。

Apple Watch Edition最大的挑戰其實在於它到底是奢侈品還是科技產品?例如,Rolex手表一定是奢侈品,戴在手上不是為了要能報時,多半是為了它的質感、可以保值和因為高價格帶來的優越感。

在短時間,Apple Watch Edition 可能可以帶來類似的感覺。但科技會不繼演進,像是iPhone 4雖然被認為是各代iPhone中設計最美的手機,但新機型出來後還是會被取代,畢竟科技產品的壽命短暫,產品周期和一般奢侈品不同,因此我相信和往常一樣,最高端的產品是配角,這次Appple能否在Apple Watch上獲利,會由中間產品的銷售情況決定。即使Apple用了攻擊型的價格領導定價策略,難度依然很高。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26 Mar 2015

信報

智能成新戰場

互聯網汽車領域近日非常熱鬧,消息此起彼落,互聯網巨企一個接一個布局汽車領域,有些已與汽車巨企戰略結盟,互聯網汽車領域成為互聯網巨企新戰場,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互聯網汽車及汽車電子等相關題材的股份亦再度炒得㷫合合。

互聯網正在加速顛覆傳統產業,明顯地改變了傳媒、零售、旅遊、出版等傳統行業,汽車行業也愈來愈感受到這股浪潮的衝擊力。

內地也順應發展大潮,積極推動互聯網汽車發展,工信部早前召開名為「推動汽車軟件發展、迎接智能汽車時代」的研討會,把「互聯網+汽車」計劃納入議事日程,包括推動智能汽車製造;推動傳統汽車行業向智能化、互聯網化方向轉型升級。

新品亮相 北汽爆上

互聯網汽車將會成為繼手機、電腦、電視之後的下一個移動互聯入口,有望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發展趨勢,也將是未來持續的投資主題。據谷歌與特斯拉聯合發布預測,今年全球將有66億互聯終端,其中汽車預估有6200萬輛,將會是第三大互聯終端。

百度早前聯同奧迪、現代汽車與上海通用三大汽車公司發布名為CarLife(汽車生活)的車聯網解決方案。至於百度正在研發的智能汽車,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於兩會期間曾表示,最快今年就能面世,這一表態也再度引發市場對智能汽車領域的關注。

除了百度的智能車外,本周一樂視(300104.SZ)與北京汽車(01958)亦簽署了戰略合作,結合北汽在汽車方面研發製造的經驗和能力,與樂視控股在互聯網技術與理念、軟硬件一體化的能力、用戶營運與價值挖掘能力,共同打造互聯網智能汽車生態系統。

樂視將為北京汽車提供互聯網智能汽車的智能系統、EUI操作系統、車聯網系統,為北京汽車開發互聯網智能汽車提供更為全面、專業的技術支持。樂視還即將推出自家的智能手機,與智能汽車聯網,相信可為智能手機重新定義,並提供全新的用戶體驗。北汽和樂視合作的首款產品將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正式亮相。樂視股價去年底至今瘋漲約兩倍,北汽股價本周爆上,創自去年12月上市以來新高。

騰訊阿里加入戰團

騰訊(00700)過去亦有發布硬件路寶盒子,並成立「i車生活平台」,進軍車聯網,本周亦正式加入智能汽車的戰陣,與台灣鴻海及汽車經銷商和諧汽車(03836)簽訂「互聯網+智能 電動車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拓展智能電動車,透過鴻海自身設計與生產技術,加上騰訊互聯網平台,以及和諧汽車的營銷渠道,在鄭州市展開智能電動車業務。騰訊選擇與鴻海合作,可能因鴻海旗下富士康為Tesla代工部分零部件。

阿里巴巴早於去年已與上汽(600104.SH)簽署「互聯網汽車」戰略合作協議,成立10億元互聯網汽車基金,融合互聯網和大數據,圍繞用戶的車生活,整合雙方線上線下資源,為用戶提供智慧出行服務。阿里巴巴負責核心車聯系統的軟硬件開發,上汽則負責車身、內飾及機械部分的適配工作。未來上汽阿里汽車將有標誌性內飾——一塊超過10英寸的顯示屏,阿里巴巴將開發一套新的車載系統,整合大數據、阿里通信、高德導航、阿里雲計算、蝦米音樂和上汽集團的整車與零部件開發、汽車服務貿易等資源。

海外方面,蘋果已成立了一個多達600人的團隊,研究智能汽車,希望2020年有首輛蘋果車面世。而Google早於2010年首次向全球披露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原型,也是Google首輛全功能無人駕駛汽車,計劃今年能夠正式在北加州上路測試。

智能化、互聯網化、節能化、電動化,是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互聯網企業和傳統汽車製造企業的跨界融合,將為互聯網汽車提供必備的互聯網精神和製造業基因。互聯網汽車目前處於研發初期,距離真正的產品投放至少還需要多年時間,未來將會有更多創新公司參與其中,雖然創新成功率預期不會很高,但某一個智能技術的突破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影響將相當大。

智能車發展三階段

目前提到智能汽車,大家一般會聯想到無人駕駛,但汽車智能化發展並非一步到位,相信將分為三個發展的階段,第一階段是車載電腦,加上導航、車載通訊、數字娛樂,輔助駕駛、自動泊車等的一些功能,都屬於智能汽車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最主要的技術是汽車電子技術。

第二個階段智能汽車,是依靠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及車聯網的技術,所依賴的訊息已不局限於汽車自身的傳感功能所獲得的,更依賴於整個互聯網平台下的所有訊息,包括所有和車能夠產生關係的其他車輛、道路、人員以及其他物體的訊息,因此這階段會大量介入一些軟件、科技廠商等。

目前正處於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過渡的過程。有幾個技術需要突破,例如是語音識別技術、多傳感技術、訊息融合技術、計算機視覺的場景識別技術、大數據技術,雲計算技術等都是影響未來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發展的智能汽車的主要技術。至於第三階段,則是萬眾期待的無人駕駛智能移動機器,這將徹底解放駕駛者,汽車將從代步工具進化為移動智能終端。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信報

26 Mar 2015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聯儲局的「耐性」加劇市場波動

社評

聯儲局的「耐性」加劇市場波動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在任期間最出名的,除了一再出手救市之外,就是說話晦澀難明,模棱兩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明明認為互聯網股已出現過熱情況,格老卻不肯直接說,只是拐個彎表示市場出現「非理性亢奮」(irrational exuberance),讓各方要費勁猜度其意。

他的後輩、現任聯儲局主席耶倫原來也不遑多讓。昨天,她解釋議息聲明內少了「有耐性」(patient)這個關鍵字眼時說,這不代表聯儲局在加息問題上「沒有耐性」(impatient)。那究竟耶倫及其領導的聯儲局在加息問題上是「有耐性」抑或「沒有耐性」,實在滑不溜手難以捉摸,有人預期利率將於九月調升,有人認為會待至年底,有分析更指今年內不會加息。

耶倫的「彈弓口」解釋,倒不是因為她愛好「語言偽術」,又或佯作高深,故弄玄虛,而是當前全球宏觀經濟形勢波譎雲詭,令聯儲局不得不步步為營,在加息或利率正常化問題上採取「摸着石頭過河」的態度。

首先,從全球流動性來看,美國以外的主要經濟體,包括歐羅區及日本的央行,紛接力推行一波又一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其中歐央行的一萬億歐羅買債計劃才剛剛開始,對市場及實體經濟的真正影響尚未全面反映。中國人民銀行雖沒有推出類同量寬規模的大動作,但從連串減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來看,中國同樣在放寬銀根。在中、歐、日繼續大開水喉的情況下,美國一旦加息,將對美元滙價、美國出口造成重大影響,隨時打亂經濟復蘇的步伐。

過去幾個月,隨着市場對美國加息預期升溫,美元滙價已大幅上升,兌歐羅及日圓均創近年新高;要是聯儲局決定加息,美國貨幣政策跟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差距變得更大,美元獨強之勢益甚明顯,難免進一步拖累對外經貿。

而且,美國雖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佔全球經濟份額,已從半個世紀之前近三成降至去年不足百分之十七,不可能再靠一己之力拉動全球經濟,反而要避免受外國情勢妨害本身經濟。當主要貿易夥伴及競爭對手大肆放水刺激出口提振經濟時,美國竟單邊加息,等同把整個市場包括出口及內銷拱手相讓,對該國企業損害重大,直接危及經濟前景。

須知美國經濟復蘇仍處忽冷忽熱狀況,即使就業市場有明顯改善,失業率跌至百分之五點五,新增職位大半年來也保持在每個月二十萬份以上,但工資增長依然似有還無;其他如樓市及企業投資則時好時壞,距離全面復蘇甚遠。更可怕的是通縮威脅揮之不去,現時美國消費物價指數在百分之一以下徘徊,還有可能隨油價下跌而持續疲軟。再加上歐羅區、日本同樣面對通縮壓力,並因滙價貶值而令貨品價格下跌,無形中向其他國家包括美國輸出通縮。為免復蘇的動力中途「死火」,為免美國陷入日本式的通縮困境,耶倫及聯儲局在加息問題上只好慎之又慎,不敢輕舉妄動,甚至連向市場及公眾較清楚地提示何時加息,也百般不願。

耶倫的模棱兩可態度,雖有點為勢所迫,但卻為全球金融市場及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不明朗因素。過去幾個月因加息預期已令美元勁升,商品價格、滙價因而大幅波動,其中歐羅暴跌近兩成,油價、金價不住尋底。現在聯儲局來個「彈弓手」,美國利率走勢變得更模糊不清,投資者難以捉摸,一個利好或利淡數據,某位聯儲局官員的片言隻語,都可能變成炒賣藉口,加劇市場及經濟起落。

耶倫及聯儲局的「耐性」,未來一段時間不可避免成為焦點。而在美國加息日子終能確定之前,不管利率正常化還是全球經濟穩定,將仍是遙不可及的事。

20 Mar 2015

信報

息魔來來回回 市場炒作不絕

息魔來來回回 市場炒作不絕

今年以來市場一直為「息魔」折騰,時而炒通縮,時而炒減息,但只要懂得與「息魔」共舞,一樣可以「錢照搵」。昨天凌晨聯儲局公布的議息聲明及主席耶倫在記者會上的言論,其實無甚新意,變的只是市場的情緒。

消息公布後,美股大升推動港股及亞股表現,美滙指數一度大跌,歐羅升破1.1水平,之後歐羅回吐,抵銷大部分升幅,執筆時幾乎打回原形,報1.0676,十分波動。看來在波動市中「搵真銀」,仍是今年金融市場的主調。

聯儲局的議息聲明及公開市場委員會對經濟、通脹及聯邦基金利率的前景都全面調低,調子沒有去年12月那次會議般樂觀,但這轉變只是反映近3個月經濟數據的表現,除了就業數據較理想外,其他普遍差於市場預期,【圖1】比較歐美日3個經濟體的經濟數據表現與市場預期的落差,正數表示勝預期,負數則差於預期。

市場短期窄幅上落

美國是三地中表現最差的,最好的是歐羅區。滙市側重炒歐美息差,令美滙指數強勢不衰,忽視美國經濟放緩。議息聲明公布後,歐羅大反撲,歐洲投資者為賺兩厘多的息差,一天內滙價損失便輸掉了超過一半,可見息差也不是穩賺的。

耶倫在記者會上承認,強美元影響美國出口業,可能拖累經濟增長。從聯儲局的聲明及耶倫的言論來看,加息不能急,今年加一次息相信沒有問題。在息口問題上,採取逆向思維,會是今年賺錢的策略。

今年1月大家擔心通縮,2月至3月初擔心美國加息,市場在通縮與通脹兩邊走時,滙市、股市和債市都有不少賺錢機會。

金融市場經過昨天大幅波動後,需一些時間平伏下來,再決定後市去向。美國債息走勢是一個重要指標。【圖2】是乘大10倍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10年期孳息走勢,議息後跌穿了兩厘水平,跌至2月以來的長方形支持區底部及50天移動平均線,未來幾天可能在這區域內整固,金融市場以窄幅上落為主。

美元下挫自然有利風險資產,亞股及新興市場股市受惠。恒指昨天升1.45%,收報24469點,猶勝國指的1.17%升幅,這現象近期少見;大市成交達1025億元,交投十分活躍。

騰訊的遊戲業務增長放緩,但微信的前景有頗多想像空間,昨天績後股價大升6.7%,收報145元,創新高。手機及互聯網在日常生活、經濟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今天大家還在講4G,但幾年後5G將面世,訊息產業發展一日千里,非舊經濟如銀行業可相比。

面書及谷歌近年大建光纖網絡,透過硬件及軟件一條龍服務霸佔市場空間。未來可能由幾家互聯網巨頭壟斷市場,騰訊會是其中之一,微信開始貨幣化,前途無限。

中移動仍有待發揮

相比之下,舊經濟的電訊巨人中移動(00941)昨天公布2014年業績,但在4G時代來臨下,去年營業額只升了1.8%。自金融海嘯後,中移動的營業額年增長介乎7%至10%,去年可說是特別差;加上成本升幅達6%,導致純利下跌10.2%。

中移動由話音業務轉型至流動數據業務,目前仍在進行中,話音收入下降超過流動數據收入的升幅;加上對4G流動網絡的投資,令營運開支持續上升。不過,從好的方面看,去年營業額升幅與開支升幅的落差收窄至3.9個百分點,前一年度為7.2個百分點,2012年度則為4.75個百分點。

中移動去年底有9000萬個4G客戶,今年底目標是1.5億戶;換言之,將增加6000萬戶,希望數據收入的升幅可逐步蓋過話音收入的跌幅。

百元樓下買個希望

傳統電訊公司過往只是提供基建網絡,為互聯網公司作嫁衣裳,今時今日這只會是死路一條,如前述面書及谷歌也開始自行建網,所以電訊公司未來也會走向互聯網業務。

作為國企,中移動的優勢是企業互聯網服務及物聯網市場,例如在業績報告中提及與德國電訊積極籌建車聯網企業,亦開始為企業客戶提供移動雲、4G多功能車機及車載診斷盒子等終端產品,後兩者是車聯網的產品,把汽車連上互聯網,盒子則記錄車的行走情況,找出車的異常情況,提升交通安全。

中移動透露,企業客戶的信息化收入按年增加24.8%,客戶專線及IDC服務分別增長57.5%及71.1%,可見這方面發展潛力甚大。中移動擁有一個轉型的故事,暫時前景沒有騰訊那麼誘人,但以13倍市盈率及約3厘息買一個轉型的希望,100元以下還是博得過。

20 Mar 2015

信報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亞馬遜放下身段 投靠阿里求運轉


亞馬遜放下身段 投靠阿里求運轉

美國網上零售巨擘亞馬遜(Amazon)進軍中國十多年一直苦無進展,最近終於放下身段,到中國勁敵阿里巴巴的平台開店,避免白白浪費在當地的物流投資。阿里這次贏得一仗,在中國老家的王者地位表露無遺。

正所謂驕兵必敗,反而放下自尊更有好處,亞馬遜正是這樣做,悄悄地在天貓開店;天貓是商戶對消費者的銷售平台,由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電子商貿巨擘阿里巴巴經營。

進駐滬自貿區不成功

亞馬遜在天貓開店,就如同美國百貨店布魯明黛(Bloomingdale's)在英國百貨店Selfridges內開專門店一樣。從兩方面而言,亞馬遜的決定更加匪夷所思。

須知道亞馬遜與阿里巴巴都是一站式網店,羅列數以千計一模一樣的消費品,彼此間的競爭比布魯明黛及Selfridges更加直接。況且在互聯網上,只要點擊一下滑鼠,任何東西都盡在掌握,一個網站應該沒有需要到另一個網站開店。

然而,亞馬遜與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並不一樣。阿里巴巴為零售商提供市場推廣及搜尋引擎優化排名等服務,但不參與實際產品交易。相比之下,亞馬遜直接賣商品給消費者,採購及存貨都要兼顧。

除了商業模式外,兩者還有一個簡單的分別,就是阿里巴巴客似雲來,至少在中國確是如此。分析師估計,阿里巴巴旗下各網站佔中國電子商貿市場份額超過一半,亞馬遜則幾乎不入流。

亞馬遜在中國成績一般,並非因為沒有下苦工。該公司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已超過10年,一直透過亞馬遜中國網站招生意。去年8月,亞馬遜宣布進駐上海自貿區,務求讓內地消費者更直接地購買國際網站的商品(此前,亞馬遜中國與亞馬遜國際網站不能互通)。亞馬遜上周決定進駐天貓,意味自貿區策略不太成功。

已投資13個物流中心

假如亞馬遜的投資只限於虛擬層面,大可一走了之,問題是該公司在中國大陸設有至少13個物流中心,佔地90萬平方米,送貨地點遍達全中國3000座城市。因此,假如進駐阿里巴巴平台能帶來銷售,亞馬遜的物流設施就能更物盡其用。

對阿里巴巴而言,這次勝利突顯該公司在自家中國大本營的主導地位,有些人的確有條件自以為傲。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9 Mar 2015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