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港中資行傳查轉賬截走資

港中資行傳查轉賬截走資

內地嚴防資金外逃,除了在今年初開始,嚴格執行內地居民購滙須詳細申報用途,消息指出,有個別本港中資銀行疑配合總行做法,包括遇上內地客戶透過本港賬戶進行第三方支付時,罕有地詳問其用途。

其中一個個案是早前已在本港利用保費融資(Premium Financing)投保【詳見另稿】的私人銀行內地客戶,擬從中資銀行轉賬至私人銀行以繳付保險供款利息,惟超過兩星期仍未完成,情況罕見。消息透露,部分過去積極轉介高檔客戶往香港分支私人銀行的內地銀行,近期暫停跨境客戶轉介,避免不慎牴觸內地嚴防資金外流的措施。

付保費利息 兩周未成事

消息人士指出,有個別外資私人銀行的內地客戶,之前在港利用保費融資投保(即向銀行借錢買保單),並已把資金由內地一家中資銀行滙到香港的分支行,但當其要求把款項轉往私人銀行時,竟遭該本地中資銀行查問資金滙往私人銀行之目的,而「以前並不會問」。消息人士稱,客戶表示有關轉賬處理超過兩星期仍未完成,「反映資金雖已(滙)出來,在進行第三方支付時似仍有困難」,原因是內地銀行按監管當局要求,加強監察內地居民購滙及滙款用途的同時,亦敦促境外的分支行配合。儘管外管局維持內地居民每年5萬美元購滙額度不變,但年初開始嚴格執行詳細申報用途,更列明不得用於境外置業、證券投資及購買保險等【表】。換言之,若本地中資銀行配合內地總行做法,內地客在港進行境外置業或證券投資的第三方支付,亦可能遇阻滯。

內地私銀客交易趨淡靜

消息人士表示,保單回報已由3年前普遍高達4.25厘,下降至去年低於3厘,而近期拆息抽高,更令銀行擔心保費融資的風險升溫,故銀行已要求部分利用保費融資、並以較高借貸成數購買大額保單的客戶(包括內地客戶)重組貸款。

有銀行家分析,內地只限制境內居民每年的購滙金額,把款項直接滙入第三方銀行一向問題不大,中資銀行理應毋須查問客戶資金用途,未知是否因近期內地加強堵截走資,風頭火勢下內地銀行也要跟蹤客戶資金流向,因此在處理客戶滙款至第三方銀行時更加審慎,並要求境外分支行配合。不過,本港銀行按反洗黑錢等指引,要了解客戶情況(Know your client),亦可能是查問第三方支付資金去向的原因。

有私人銀行業界人士稱,暫未察覺私人銀行內地客舊保險單付息有太大問題,因為他們大多在港擁有業務及資金,未必一定依賴從內地購滙後滙到香港的款項,但近期內地客的私人銀行交易活動確實轉趨淡靜,未知是因為新春前夕忙於業務,還是因為內地當局嚴禁資金外流。事實上,中央加強監管購滙及滙款,內地人縱有資金亦未必能順利滙出境外,包括償還境外保費融資利息。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時表示,不評論市場傳聞。該局一向要求銀行進行貸款業務時,須清楚了解及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若涉及跨境貸款時,銀行必須確保有關業務符合當地法規及能有效執行借貸條款。

保監處則表示,保險公司是保單發出機構而非貸款機構,不會參與保單持有人與銀行事宜,保監處並無銀行要求個別內地保單持有人就保費融資作債務重組的相關資料。保監處去年已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在內地投保人來港購買保險前,披露所須考慮的因素和風險,包括政策改變風險。

採訪、撰文:陳玉珍



23 Jan 2017

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