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美國優先七情上面 做「刁」須防做出大禍

美國優先七情上面 做「刁」須防做出大禍

不管美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喜歡與否,特朗普坐上美國總統寶座,成為這個當世唯一超級大國最高領導人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在上周五的就職演說中,特朗普左一句「美國優先」,右一句「讓美國重新強大起來」,激昂處尤勝去年為爭奪選票不得不賣力演出之時。然而,同一番話,他在競選期間不已說過不下百遍嗎?連堅決反對本土利益壓倒一切者亦能倒背如流矣。

特朗普於就職大典上發表此番「熟口熟面」的豪言,外界聽來也許了無新意,但他在不足二十分鐘的演說裏以高分貝音量傳達萬事以美國為先的訊息,在其支持者眼中等於確認這位白宮新主正式登位後並沒有判若兩人,合乎此輩期望。

在鐘擺的另一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貿易對手而言,這篇特朗普聲稱由他親手撰寫的講辭,即使不致於因此加劇對美國實行保護主義政策的戒心,也絲毫看不到特朗普有「釋出善意」的傾向,對紓緩全球圍繞自由貿易前景的不安有百害而無一利。

保護主義損人累己,貿易戰只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類似言論理性有餘,卻不一定符合「政治行情」。我們認為,特朗普入主白宮對世界最大的威脅在於,美國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首次出現一位把貿易定性為「零和遊戲」的總統。換句話說,貿易領域只有對手,沒有夥伴。若特朗普真的在政策層面履行競選時針對貿易作過的所有承諾,在他治下,美國逐漸偏離自由貿易、全球化和開放市場的軌跡,似已無可避免。

特朗普最終會以什麼形式向把他送進白宮的選民、尤其「銹帶」(Rust Belt)等工業衰落地區的藍領支持者交代,背後牽涉連串政經得失計算,影響程度目前無法說得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轉變對過去三十餘年發展模式和營運策略立足於貿易互通有無、資金自由流動的新興經濟體及跨國企業大大不利!

在許多人看來,特朗普毫無從政經驗,且特立獨行,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惟不容否認的是,在他當選至上任的兩個多月間,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軟銀創辦人孫正義等外國富商巨賈紛紛自動請纓,出錢出力協助美國創造就業;大企業從通用汽車到豐田,開利冷氣到波音公司,不是順應特朗普意願在美國擴產,便是承諾把總統專機造價控制在他認為合理的水平。

由此可見,在商場打滾多年的特朗普雖是「政治素人」,但對商家「底牌」瞭如指掌,軟硬之間拿捏恰到好處,還未上場已逼得多家無人不識的巨企替美國優先政策作了最有效的宣傳。特朗普的手段,反映商界出身的他「轉型」從政後,仍能充分發揮其「刁王」本色。

生意人萬事以商業利益為先,權衡利害後發現輸不起,為保巨額政府訂單或避免海外製造產品「回流」美國被課以重稅,從善如流有何不可?若能以此換取總統信任,日後未始不能諸事順遂,那便「除笨有精計落有賺」了。然而,同一思維用於地緣政治角力,卻極可能弄巧反拙,做「刁」隨時做出大禍。

特朗普上任前不止一次提及中國若繼續操控滙率和對美國進行不公平貿易,美方會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難說得很。不管他的政府在投入運作後是否對維持一中政策作出明確表態,特朗普於候任期間公開表達了以一中原則迫使北京在貿易議題上就範的意圖,中美台三方焉有不就相關變數作出種種沙盤推演之理?

北京會像美國商界那樣,為保經貿利益連一中底線亦棄守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中國若任由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觸碰一中原則,那麼美方隨時可在所有中美爭議的領域照辦煮碗,當此例一開,一中政策的存廢不就變成美國逼令中國妥協的「百搭籌碼」嗎?

特朗普雖然狂妄,卻不見得是外界心目中那個「狂人」。他在看穿商界「罩門」後,向企業話事人奉上敬酒與罰酒,不費吹灰之力便令一眾巨企成為其美國優先政策的「開路先鋒」,但同一招用在涉及領土問題的大國政治角力,美國的主要對手多半會選擇以牙還牙,那就不是引發貿易戰般單純,熱戰爆發世界大亂,這才是真正的兩敗俱傷。

23 Jan 2017

信報

港中資行傳查轉賬截走資

港中資行傳查轉賬截走資

內地嚴防資金外逃,除了在今年初開始,嚴格執行內地居民購滙須詳細申報用途,消息指出,有個別本港中資銀行疑配合總行做法,包括遇上內地客戶透過本港賬戶進行第三方支付時,罕有地詳問其用途。

其中一個個案是早前已在本港利用保費融資(Premium Financing)投保【詳見另稿】的私人銀行內地客戶,擬從中資銀行轉賬至私人銀行以繳付保險供款利息,惟超過兩星期仍未完成,情況罕見。消息透露,部分過去積極轉介高檔客戶往香港分支私人銀行的內地銀行,近期暫停跨境客戶轉介,避免不慎牴觸內地嚴防資金外流的措施。

付保費利息 兩周未成事

消息人士指出,有個別外資私人銀行的內地客戶,之前在港利用保費融資投保(即向銀行借錢買保單),並已把資金由內地一家中資銀行滙到香港的分支行,但當其要求把款項轉往私人銀行時,竟遭該本地中資銀行查問資金滙往私人銀行之目的,而「以前並不會問」。消息人士稱,客戶表示有關轉賬處理超過兩星期仍未完成,「反映資金雖已(滙)出來,在進行第三方支付時似仍有困難」,原因是內地銀行按監管當局要求,加強監察內地居民購滙及滙款用途的同時,亦敦促境外的分支行配合。儘管外管局維持內地居民每年5萬美元購滙額度不變,但年初開始嚴格執行詳細申報用途,更列明不得用於境外置業、證券投資及購買保險等【表】。換言之,若本地中資銀行配合內地總行做法,內地客在港進行境外置業或證券投資的第三方支付,亦可能遇阻滯。

內地私銀客交易趨淡靜

消息人士表示,保單回報已由3年前普遍高達4.25厘,下降至去年低於3厘,而近期拆息抽高,更令銀行擔心保費融資的風險升溫,故銀行已要求部分利用保費融資、並以較高借貸成數購買大額保單的客戶(包括內地客戶)重組貸款。

有銀行家分析,內地只限制境內居民每年的購滙金額,把款項直接滙入第三方銀行一向問題不大,中資銀行理應毋須查問客戶資金用途,未知是否因近期內地加強堵截走資,風頭火勢下內地銀行也要跟蹤客戶資金流向,因此在處理客戶滙款至第三方銀行時更加審慎,並要求境外分支行配合。不過,本港銀行按反洗黑錢等指引,要了解客戶情況(Know your client),亦可能是查問第三方支付資金去向的原因。

有私人銀行業界人士稱,暫未察覺私人銀行內地客舊保險單付息有太大問題,因為他們大多在港擁有業務及資金,未必一定依賴從內地購滙後滙到香港的款項,但近期內地客的私人銀行交易活動確實轉趨淡靜,未知是因為新春前夕忙於業務,還是因為內地當局嚴禁資金外流。事實上,中央加強監管購滙及滙款,內地人縱有資金亦未必能順利滙出境外,包括償還境外保費融資利息。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時表示,不評論市場傳聞。該局一向要求銀行進行貸款業務時,須清楚了解及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若涉及跨境貸款時,銀行必須確保有關業務符合當地法規及能有效執行借貸條款。

保監處則表示,保險公司是保單發出機構而非貸款機構,不會參與保單持有人與銀行事宜,保監處並無銀行要求個別內地保單持有人就保費融資作債務重組的相關資料。保監處去年已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在內地投保人來港購買保險前,披露所須考慮的因素和風險,包括政策改變風險。

採訪、撰文:陳玉珍



23 Jan 2017

信報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特朗普不改輕狂 全球動盪難免

特朗普不改輕狂 全球動盪難免

從今開始,特朗普正式成為美國總統,掌管全球最強大的軍隊、核武器和最大的經濟體。

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市場與世局,各國政府及民眾無不金睛火眼關注他上台後會推出什麼新政策新措施,跟奧巴馬的施政有多大分別,以及這位「狂人」總統能否擺脫一貫的即興發言、任性舉措,減少以個人Twitter賬戶或其他社交媒體發布重大政經訊息,並盡力融入政治體制與制度規範中。不然,從美國到世界、從市場到政壇都難免混亂紛擾。

特朗普競選期間的出位言行甚多,有不少構想、說法或主張跟美國歷屆政府的立場相異,包括北約組織的存廢、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延續,一個中國政策的守持等等,若果他決意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改變美國的傳統取向,勢將顛覆全球格局,美國的盟友及貿易夥伴,以至對手都得作出重大調整,國際秩序必然大受衝擊。

問題是這些改弦易轍,究竟是特朗普一時意氣脫口而出的妄念,又或是討價還價的談判策略,甚至是尚未了解政策來龍去脈而發出錯誤訊息,實在誰也沒把握;到頭來會否落實及如何貫徹,則是連影兒也還沒有,其他國家只能多方準備,以隨時應變。

現在,特朗普正式上任,他的說話從此不再是個人表態脫口騷,而是白宮正式的政策建議,有相應的政治及法律後果。

要是特朗普繼續隨意繞過正式渠道發言,如繼續在Twitter就重要內政外交問題帖文,他的內閣成員、政府部門及公務員固然會感到訊息混雜,無所適從;龐大的駐外機構、貿易辦事處同樣不知所措,嚴重妨礙有效運作。

對其他國家及地區政府而言,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做法帶來的紛亂及不明朗因素,更是無法估計。他日前說了一句「美元滙價過高」,即引起一番波動。試想若某一天特朗普忽然興起在Twitter說要廢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重新談判,其後白宮發言人卻澄清只是總統個人霎時的意見,未可當真;這轉折過程中,加拿大、墨西哥政府難免陣腳大亂,投資者及企業亦會爭相走避,造成的驚惶動盪及損失由誰來負責?日後他的「發言」也將形同「狼來了」,失去應有的可信及權威。須知美國是舉足輕重的超級大國,她的領導人習慣口不擇言對世局的干擾實在難以想像。

除了要習慣按官方渠道及規格發言外,特朗普有必要盡快理順與主要內閣成員之間的「歧見」,避免新政府一上場就出現政出多門,互相矛盾的狀況。就以美俄關係為例,特朗普一直表現對俄友好,既不願譴責俄羅斯黑客影響美國大選,又多番稱讚「新沙皇」普京的能力及政績;但他委以國安重任的官員,包括國防部長馬蒂斯則直指俄國是美國最大威脅。

此外,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特朗普一再威脅若中國繼續操控滙率及對美進行不公平貿易,美國便可能不遵守一中原則;但他的白宮幕僚長其後急急強調,新政府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

這樣的前後矛盾只會引發無謂爭議,製造麻煩。

在具體政策上,特朗普是否推倒自由貿易大旗改為採取保護主義,最受國際社會關注,因對全球貿易及經濟秩序的破壞極其深遠。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指出,打貿易戰的結果只有兩敗俱傷,自由貿易才能促進全球增長,中國願意努力跟其他經濟體合作確保全球化不會開倒車。

中國高舉貿易自由化旗幟當然有她的政治經濟考慮,有分析亦指北京政府借美國自我孤立而增強本身的影響力。但中國的經濟實力跟國際地位仍遜於美國,假若特朗普執意搞保護主義,重建關稅壁壘或徵收border tax,中國無可避免遭受打擊,要力保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秩序也不容易。

美國歷史上有不少政壇新手接任總統的例子,如一九九三年就任的克林頓、二〇〇一年上台的小布殊,但他們都本非政治素人,入主白宮之後,基本上按政治規範運作政府及行使權力,國內外都有規可循。然而特朗普卻是罕見的「異類」,特立獨行且狂態畢露,只能寄望他上任後會迅速學懂規矩及政治protocol,以免翻起一波又一波政治經濟震盪。
21 Jan 2017
信報社評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大數據KO無為而治

大數據KO無為而治

現代管理學其中一個最大爭論點在於鬆緊程度,八十年代「無為而治」派佔上風,傾向給予員工充分信任及自由度,好處是節省資訊成本,並有助激發員工主動性。

不過,近年隨着大數據和即時通訊等科技發達,資訊成本大幅下降,企業有條件對員工作出巨細無遺嚴格管理,藉之確保方向正確以及效果理想,於是「強勢操控」派逐漸冒起。一個例子是內地當今地產代理龍頭鏈家,其老闆左暉IT人出身,借助大數據等科技,軍隊式管治麾下逾10萬名代理員工,似乎已壓倒標榜「無為而治」的其他代理巨頭。

鏈家左暉實行「高壓統治」

鏈家日前完成B輪融資,由融創(01918)斥26億元(人民幣.下同)入股6.25%,令其估值達416億元。在融創之前,騰訊(00700)、百度和復星(00656)等已先後入股鏈家,萬科(02202)又夥拍其成立合資公司,可見各路大佬均看好這家高速成長的代理商。

左暉現年45歲,在內地商界算是大器晚成的「七十後」(跟馬化騰同齡),他在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先後做過程式員、軟件銷售、保險代理等工作,直到2001年在北京創辦鏈家。

據他自述:「我1992年畢業開始北漂,34歲(2005年)才買第一套房子,此前對租房之痛也是深有體會。」

換句話說,左暉34歲前屬於「冇樓廢青」,在不斷租樓、搵樓、睇樓、被逼遷的過程中飽受痛苦,深感內地二手樓市場訊息嚴重不對稱,搵樓客深陷弱勢地位,不論租樓或買樓皆要歷盡艱辛。

於是他針對這個「痛點」,創辦主打二手樓交易的鏈家,英文名Homelink,意即為搵樓客擔當「找到一個家」的連結。

有趣的是,左暉雖是個IT人,但有別於搜房網、Q房網等誕生於網上的代理同業,鏈家自創辦後很長時間定位為傳統代理商,透過實體門店穩打穩紮經營和擴張。

不過,在創業初期,左暉已流露其濃烈管治風格,包括要求所有代理員工都要有大專學位,以及每名代理每月要找到一定數量(例如100個)盤源。為確保盤源真確,鏈家更設立懸紅制度,客人若發現不實資料便可獲獎金,相關代理初犯也會被重罰,在內部大會「批鬥」,再犯就直接炒魷。

左暉這些高壓辣招,確實針對當時內地二手樓市場流弊,例如代理人員良莠不齊、假盤源泛濫等。

鏈家這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迅速擴張,至2012年已成為北京市場一哥,佔據50%份額,並開始向其他城市擴張,同時引起了當時全國龍頭、中原地產老闆施永青的注意。

2013年,施老闆在其《am730》「C觀點」專欄一口氣寫了11篇文章談及鏈家,而且識英雄重英雄,對左暉這位後起之秀讚譽有加,說「左暉並非只會宣傳的人,他是實幹的。他看到行家只顧成交賺佣,所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拓盤與更新盤口的訊息上。」又指「左暉的確是一個高人,他的理念的確勝過一般行家,他設計出來的那套,普通行家的確窮於應付。」

然而,施老闆始終深信「無為而治」之優越,認為鏈家的高壓管治能在一兩個城市內奏效,但若擴張到全國便會鞭長莫及,亦難以因地制宜靈活發揮。例如他說,「鏈家只能把北京的服務流程搬到其他城市,卻沒法複製出北京的盈利模式」,又表示「鏈家培養出來的人服從性強,未必敢第一時間反映自己的想法」,相反「中原是眾人意志的有機滙聚,是一個自體生發組織,極具生命力,中原不怕機械化運作的鏈家。」

即時通訊新科技成利器

若依據當時(2013年及之前)的客觀環境因素,施老闆之判斷很可能正確。然而,近年來大數據和即時通訊等科技快速成熟,為左暉提供了最佳利器,他率先大力引進這些科技於其管治體系,得以實時監控全國分公司每日、以至每小時的經營表現,同時進一步精細控制每名員工的工作流程及KPI。

例如員工每天上班打卡後,由哪一分鐘開始打電話call客,上下午各打幾多個電話,以至跟客戶通話的內容和態度,均有特定要求,並會被實時監控和評核。

總部系統若發現某家分公司近幾日表現不尋常(生意和盤源遜於競爭對手),亦會即時作出反饋,且跟負責員工找出原因及制定對策。

換言之,憑着新科技,鏈家得以彌補高壓管治以往的弊端,包括遠距溝通艱難、資訊成本高昂、不利靈活應變等。

就像高大的足球員往往速度慢,但若透過DNA改造,使他「又高大又靈活」,其他對手還怎麼打?是以鏈家近幾年進一步高速成長,目前在絕大多數主要城市均佔據最多份額,反而中原似乎只能勉強守住深圳市一哥寶座;同時有指左暉已下了軍令狀,要在今年內連深圳也攻陷、統一全國江山。

左暉借助大數據完善高壓管治,可跟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兩個月前提出的一個新觀點互相呼應。

馬雲說:「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到底哪個好?過去一百多年來我們一直覺得市場經濟非常之好,但我個人看法未來30年會發生很大變化,計劃經濟將會愈來愈大。

為什麼?因為數據的獲取,令我們更能掌握國家和世界的經濟,就像有一部X光機,幫助指揮那隻無形之手。」

當然,是否有了大數據等新科技幫助,便意味着高壓管治和計劃經濟再沒界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一定可以KO無為而治和市場經濟?現在下結論恐仍言之尚早。

高天佑 tyko@hkej.com

14 Jan 2017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