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情緣 長騙長有
報載,網上情緣騙案由2013年的23宗,升至2014年的29宗。涉及騙款由1042萬元激增至3030萬元。2014年至今年10月已發生181宗,涉款達1.36億元,上升趨勢令人咋舌。近日破獲的馬來西亞及尼日利亞跨境詐騙集團案,更成網上熱議的話題。
八卦詐騙新聞的背後心理很簡單,大多都是指摘受騙者愚蠢,實則心底暗讚自己精叻醒目,沒有或不會受騙!如此即可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假若受騙者多是女性,更可大條道理責「港女真是好儍好天真」,滿足其大男人心態!一般罪案的受害人多數得到同情。騙案的受害人反而備受指摘。不責罪犯而責受害人,這是什麼道德標準?究竟這只是港人如此「劣質」?抑或是普遍人性?未經查證,難下定論。
自恃聰明愈易受騙
人蠢,道德上無過錯。深閨寂寞,誤中圈套,何罪之有?錢財損失,已是傷害,事後遭百夫所指,無疑是二度傷害。人人都有弱點,騙子才能針對受害人的致命弱點而取利。正如耶穌的質問:人誰無罪?無罪的,請擲第一塊石頭。指罵受害人愚蠢的,和擲第一塊石頭的人有何分別?其實,愈自以為精叻醒目,愈容易中騙子的圈套。
網上結交異性,尋覓情緣,已是新時代趨勢,難以阻擋。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史利達(Dan Slater)在《演算法時代的愛情》(Love in the Time of Algorithms: What Technology Does to Meeting and Mating)書中報道:美國有9000萬獨身男女,其中三分一在網上列出個人背景,許多還附上照片,徵求異性情緣。每5對拍拖、同居男女中,有一對就是在網上結識的。信不信由你!當然,美國人成年後,喜歡離鄉別井工作和居住。在陌生城市,沒有親戚鄰里,朋友不多,要結識異性,比其他國家安土重遷的人困難,惟有乞靈於互聯網。
史利達研究網上情緣,有個人的原因。他父母在1965年相識。當年沒有互聯網,他們是通過徵友公司配對結交的。他父親是哈佛生,母親則在麻省小鎮的曼荷蓮女子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就讀。沒有徵友公司,兩人怎會認識、相愛、結婚並生下史利達呢?如今,不過是互聯網取代了徵友公司,更多男女用更少金錢在網上結交異性而已!
尋1500分理想丈夫
網上徵友,尤其是女性,得到有情郎的機會甚微。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Eli Finkel發表過論文聲稱,期望徵友網站用電腦能配對出「天造地設的一雙」愛侶,幾乎沒可能(virtually impossible)。要電腦替你找出「真命天子」也許是緣木求魚,但人加電腦,卻絕不是「幾乎沒可能」。韋愛眉(Amy Webb)在《數據:一個愛情故事》(Data, A Love Story: How I Gamed Online Dating to Meet My Match)書中,以親身經歷證明「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
韋小姐本是《新聞周刊》的亞洲特派記者。為了跟當時的男朋友一起,毅然辭職去費城當個小記者,豈料男朋友有第三者,她只好黯然回芝加哥,時已30歲。她嘗試網上交友,結果貼錢買難受。靠朋友介紹,亦難得有情郎。於是,她決定自行列出理想丈夫的72 個條件。她聰明的地方,不是在網上列出這些條件徵友,而是先行虛構一個符合這72個條件的男子,在網上徵女友。從應徵女士的通訊中,韋小姐學會如何打扮、談論什麼話題、使用什麼詞彙,甚至拍照要露出多少「事業線」等等。
搜集了足夠資訊後,韋小姐才在網上徵友,並且「科學化」地給應徵男士打分,每符合72個條件其中之一,便給一個分數。總分達700分的,約會之。達1000分的,考慮拍拖以至同居。理想丈夫則至少要1500分。結果?當然是韋小姐找到1500分的理想丈夫,建立有孩子的家庭!不然,她憑什麼著書立說?韋愛眉求仁得仁,因為她肯下苦功,且懂得利用演算法「知己知彼」。可以想像,他日電腦的「人工智能」更出色時,電影《觸不到的她》(Her)不再是科幻。屆時,騙子毋須親身上陣,電腦演算法已可網上騙心、騙財。每思及此,不寒而慄矣!
網上情緣和徵友姻緣一樣,失敗的多。史利達父母在兒子還於襁褓時,已經離婚,正是芸芸失敗的例子之一。韋小姐的成功屬例外中的例外。
撰文 : 占
飛
22 Dec 2016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