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能力大減 大專生承受苦果
隨着專上教育普及化,今天勞動市場上持有專上教育學歷的青年比以前多,理論上他們在人生規劃上更有優勢,卻不難聽到社會上部分青年對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前景感到沮喪的呼聲。
筆者所屬的智庫組織「新世紀論壇」及青年論政「新青年論壇」,最近發布一份針對大專及高中生的收入比較研究報告,務求令社會更全面地掌握現時年輕人所面對的情況,到底那一紙大專學歷能否為他們在職場上帶來更好待遇。
研究先把各年收入數字分別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通脹)」作調整,以2015年為比較的價格水平,為方便比較和追蹤不同年代的大專畢業生的收入情況,研究亦把1995年至2015年的大專畢業生以5年分為一個世代,合共6個世代【表1】,但這並不意味各個世代分別擁有不同的特點。
通過比較不同世代20至24歲及25至29歲對應年歲的收入,可以評估年輕世代的大專生投身職場後的工作待遇及增薪速度和之前的世代有何差異。從【表2】可以看到,隨着投身職場的年數增加,不同世代的增薪速度其實沒有明顯差距,第五世代的增幅更回升至貼近第二世代的水平。不過,對比各個世代的起薪中位數,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下跌趨勢,情況至第五世代方喘定。因此不同世代的收入差距,主要是源於愈年輕的世代起薪中位數比前幾代人為低。
另一方面,通過比較各世代在20至24歲;25至29歲及30至34歲對應年歲時,大專學歷與高中學歷勞工的收入差距,便能粗略掌握大專學歷帶來的優勢變化。
分析同時期如【表3】所示,第二世代在他們20至24歲時,大專學歷的勞工收入中位數比高中學歷勞工收入中位數高19%,但這差距隨世代推移而拉近。來到第五世代的勞工,在他們20至24歲時,大專和高中學歷的勞工收入中位數已經相等;而現年約20至24歲的第六世代年輕勞工的情況亦相同。
成本加大 上流減慢
同時分析第一至第四世代在20至34歲這段時期的薪酬升幅,20至24歲時第一及第二世代的大專學歷勞工薪酬比同期的高中學歷勞工高約20%,30至34歲時薪酬已拉開至30%至50%;反觀比較年輕的第四世代,兩種學歷勞工在20至24歲時薪酬差距約4%,直到30至34歲時薪酬卻只能拉開至18%,反映大專學歷所帶來的增薪優勢亦隨世代推移而減少。
分析各世代大專生勞工年輕時期的收入及對高中勞工的收入比,不難發現起薪實額下跌及差距拉近的趨勢大概於第四世代出現。第四世代時值20至24歲的階段約於2005年,時間上正好和政府打算快速增加具大專學歷人口的政策吻合。
2000年以前,香港的副學位課程以高級文憑為主,大部分受公帑資助並以職業導向為目標,向各特定行業提供人力資源。自副學士推出後,副學位課程發展在過去十數年基本上交由巿場自行發展,自資副學位課程畢業生由2000/01學年的1068升至2005/06學年的9335,升幅近9倍;反觀資助副學位課程畢業生只由7537微升至7909【圖】。這種粗放式的擴張政策產生出兩個主要問題:一、副學位學歷貶值;二、加重學貸負擔。
香港社會素來奉行學歷主義,不少人對「大學生」這個資格趨之若鶩,加上大部分家庭只養育一名子女,而新高中學制亦刺激了家長對子女入讀大學的期望,對於一批未能直升大學的學生來說,只好報讀副學士作為升學的踏腳石。所以,在市場運作的邏輯下,院校開辦一些不需投入大量設備的課程,例如社會科學等等,是符合院校的「營業原則」,但此舉是否符合實際的人力市場需求,是否可讓學生學以致用,就作別論。
事實上,香港的就職市場和經濟產業一直被批評過於單一,根本沒有足夠職位及晉升途徑讓這些課程的畢業生發揮所長。有些畢業生被迫自貶身價,與高中生競爭低技術職位。隨着最低工資的推行,不少低技術工種的薪酬都得到保證,此消彼長之下,自然令現時副學位畢業生喪失以往的競爭優勢。
令人遺憾的是上述情況造成的問題不止於此,由於香港政府放任市場獨力發展副學士課程,大量學生入讀昂貴的自資課程。這些人不少得依靠學貸來繼續學業,尚未投身職場就已債台高築。即使尋得一工半職,面對還款和高樓價,他們連日常養家都成問題,試問又如何叫他們進一步提升資歷和訂定生涯規劃?
早前自資院校出現收生不足的問題,正好警示副學士的問題隨時爆煲,隨着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及適齡學生人數下降,市場上慢慢把發展重點轉移至自資學士學位,意味副學位學歷通脹的問題隨時轉移至學士學歷,屆時一眾畢業生或借或籌地花費高達20萬多元學費修畢課程,會為他們帶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還是只換來比高中生高出五毫的時薪,都是香港大專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特區政府必須慎思策進,及早做好準備,規劃好未來的人力資源需要,制定出長遠的高等教育發展藍圖,才能避免耽誤下一代的前途。
鄧咏駿_新論壇副召集人
註:是次研究所指的大專學歷包括:證書、文憑、高級文憑/證書、專業文憑、副學士、副學士先修等等。
27 Sep 2016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