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全民大數據 大數據從移動到無處不在

全民大數據 大數據從移動到無處不在

3、5年前我們還在為移動化興奮不已,而今天已開始面對全域大數據,面對四面八方的感測器,大數據已經完全不是移動化這麼「簡單」。我們知道手機是一個超級終端感測器,但未來還有智能電視、智能家居、物聯網汽車……我們將跟所有的東西連接和互動。隨着無處不在的終端所收集的更多數據,將有一天, 無論你去哪裏都會留下「腳步」,數據會愈來愈全。這雖令人興奮,但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也是危險的。

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商業的基礎正因眾多終端帶來的全域大數據而改變。它帶來的變革不限於數據本身,而是從全新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和商業模式。在全域大數據的大潮之下,每家公司都要重新思考,當互聯網的場景從單一的桌面轉移到多源多終端,不但帶來了豐富的空間維度,還新增了更多從前匪夷所思的新場景,以及所產生的全域數據。

面對這麼多零散數據和維度疊加在一起,下一難題是如何保證數據有效地儲存、刷新、辨識和連接,然後靈活地被使用。這麼多數據的作用是什麼呢?從古至今,我們遇到困難,都會從自身或別人的經驗中尋找解決辦法。不論成敗,積累的經驗也成為衡量下一個同類決策的基礎。隨着循環往復,我們的預測能力愈來愈準繩,而數據就像是我們的瞄準鏡。

需適當分工標準化

以往,我們知道的資訊不全,但在未來會因為全景數據而「見多識廣」。舉例說,你每天開車回公司的過程中去到某個路口,習慣認定左拐是最快捷選擇,偶然有一天你發現很多同事都在同一路口右拐,好奇心讓你詢問同事,才發現有一條路更為便捷。在這過程中,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的融合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暴露出過去獲取資訊的意願、方法和條件並不充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可預料的大數據不斷出現,人類對周邊的感知(sense)能力伴隨感測器數據發揮了極大作用。而這些都造就了今天的AI(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紀元。

在我看來,開啟「上帝視角」是未來的趨勢,這無疑是激動人心的。這些數據都可以沉澱,複雜的數據環境帶給我們巨大的挑戰,同時伴隨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機會面前,我們還不夠明智,辦事仍然「各自為政」,每家公司、每個人都想獨自畫出數據連結上的全景圖。但我曾見過同一家公司內各事業部,都在做自己的SDK(軟件開發工具包)來收集數據,沒有分工,也沒有討論標準化,其數據之亂可想而知。

我們忽略了數據的一體性!當下不認真對待,之後想要用好數據的時候,就會被牢牢卡住。的確,當公司規模生態細小的時候,會覺得數據的品質問題不值得注意。但一旦我們想精準地應用數據,就會發現曾經的「差一點」已成雲泥之別。

算者

資深數據人,深信廟算者小勝,不算不勝。

29 Mar 2016

信報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肺癌 本港癌症頭號殺手

肺癌 本港癌症頭號殺手

肺癌多年來都是本港癌症頭號殺手。雖然肺癌新症數字分別在2011及2013年被大腸癌超越,但肺癌的死亡個案在2013年仍居首位,較第二位大腸癌的死亡個案高出一倍。

本港肺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較亞洲鄰近地區為高。吸煙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吸煙數量與患上肺癌的風險成正比,因此戒煙可逐漸減低患上肺癌的機會,近年吸煙人數減少,男性發病率便明顯較以往低,而女性發病率則與以往相約。

而吸入環境中的二手煙及殘留在衣服、牆壁、家具的三手煙,也會引致肺癌。另外,長期處於空氣混濁的地方工作,吸入有害物質,如石棉、矽、鋅等,均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初期病徵不明顯

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病徵,大部分患者均在癌細胞擴散之後才會出現咳嗽等病徵,因此,大部分新症被發現時已經屬晚期。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類,前者約佔肺癌的10%,後者約佔肺癌的90%,兩者的治療方式不同。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高、擴散快、轉移早而廣泛,主要以化療和放射治療作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分為一至四期,因應患者的期數,以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治理病人。

非小細胞肺癌發病期數分為四期:第一期癌病只在肺內,5年相對存活率為40%至50%;第二期癌細胞擴散至鄰近淋巴結或器官,5年相對存活率為25%至40%;第三期癌細胞擴散至更遠淋巴結或器官,5年相對存活率7%至19%;第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或至其他肺葉,5年相對存活率為5%以下。

治療肺癌的外科手術包括楔狀切除術、肺葉切除術和肺切除術,楔狀切除術是指切除腫瘤(腫塊)及小量周邊組織的外科手術,肺葉切除術是指切除整個肺葉的外科手術,而肺切除術是切除整邊肺部的外科手術。

對於治療晚期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醫生會因應臨床狀況為病人處方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或免疫藥物治療。

女性癌症首位

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有六成的癌症是在60歲以上發病,而位處女性癌症首位的乳癌,有接近三分之二的病人於60歲以下發病。

2013年香港乳癌數據顯示,三分之一的新症發病年齡介乎45至54歲,而乳癌病發年齡中位歲數為53歲。

初期乳癌的主要病徵是乳房發現腫塊。病人患有較後期的乳癌會可能發現下頸或腋下有淋巴結,乳房皮膚亦可能出現紅疹或潰爛。婦女應定期自我檢查乳房 ,當乳房有不尋常的變化時,應立即約見醫生作進一步評估。患者如能及早發現和診治乳癌,能治癒乳癌的機會其實是相當高的。

乳癌亦分為一至四期,而乳腺導管原位癌屬乳癌的前期,病發或診斷的時間一般較侵入性乳癌早兩至三年。

乳癌的臨床分期亦分為四期:第一期腫瘤小於2厘米,可能有微細的淋巴結轉移,5年相對存活率為95%;第二期腫瘤小於5厘米,有少數的淋巴結轉移,5年相對存活率為90%;第三期腫瘤較大或腫瘤轉移至淋巴結數目較多,5年相對存活率為70%;第四期腫瘤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5年相對存活率為15%至20%。

醫生會因應病人的臨床情況,決定病人的治療方案。在一般情況下,患有第一期及第二期乳癌的病人會先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在進行保乳手術後需要接受術後輔助放射治療。如腫瘤的荷爾蒙受體呈陽性,亦需要接受至少5年的輔助荷爾蒙治療。較高危的一、二期患者亦可能要接受輔助化療或標靶治療。

第三期患者一般都要接受手術、放射治療及化療。若荷爾蒙受體呈陽性,亦要接受至少5年的輔助荷爾蒙治療。若標靶受體呈陽性,也要接受一年的標靶治療。有部分較晚期的三期患者則需要先接受化療及/或標靶治療,之後才能進行手術及術後放療。

由於腫瘤已有轉移情況,第四期患者接受的全身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等,治療目的主要屬紓緩性質。

不吸煙,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於空氣混濁的地方工作時戴上合適的口罩(如N95口罩)以減少吸入懸浮粒子,可減低患肺癌或其他呼吸病的風險。恒常運動、保持健康體重、避免中央肥胖、不吸煙及避免過量飲酒,均可減低患乳癌的風險。另外,收經後的婦女,在諮詢醫生的意見後縮短或避免服用荷爾蒙補充治療,亦可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

撰文:顏繼昌醫生_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暨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

區兆基醫生_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顧問醫生

16 Mar 2016

信報

高血壓與腎病密不可分

高血壓與腎病密不可分

量血壓、血糖、好、壞膽固醇、腎臟甚至檢驗微蛋白尿等是身體檢查常見的項目。不過病人除了從這些數字看到自己的健康狀況外,最重要,是明白數字背後的意義,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以高血壓為例,控制不理想的話,容易引致心血管病和腎病,其中以腎病尤甚,差不多所有末期腎衰竭患者都同時有高血壓問題。

高血壓與腎病關係密切,大部分高血壓人士腎功能都正常,但高血壓嚴重超標時,有些急性情況會直接傷害腎臟;另一方面,絕大部分腎病患者也有高血壓問題,血壓水平會因某些原因如服用某些消炎止痛藥或藥物,容易出現蛋白尿,令腎功能變差。

除了腎病外,糖尿病和代謝綜合症(糖尿病前期)的人同時有高血壓的情況甚為普遍,不少血壓高和有糖尿病病人求醫時已同時有微蛋白尿(早期腎病),代表病人患心血管病風險極高。可想像高血壓、腎病和糖尿有着相互緊扣關係。因此政府提倡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是十分重要,香港人愛吃,運動又少,容易出現糖尿和高血壓,鹽分愈高,血壓便愈高;同時有高血壓的糖尿病病人對腎臟的影響倍增。近10年因高血壓糖尿病引致末期腎衰竭的個案日增,甚至有病人40多歲便要接受洗腎或換腎。

要控制血壓,除戒口外,運動也重要。運動能消耗多餘熱量,否則容易出現代謝綜合症,除血壓高外,患者的尿酸、三酸甘油、脂肪肝等各種毛病,潛藏在身體一段長時間,傷害不比糖尿小。現今香港有接近10%糖尿患者,有代謝綜合症的人士可能高出幾倍。

所以若出現高血壓或微蛋白尿的人士,應及早正視問題,風險低的可先從改善生活着手, 風險高的更要加上藥物治療。特別是有糖尿或糖尿傾向的高血壓病人,有需要時要服用血管緊張素阻滯劑減低併發症和微蛋白尿現象,避免出現心血管病和腎病。

除了保持良好飲食習慣、適當運動,若有家族史或本身為三高一低(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好膽固醇低)、吸煙人士,應定期檢查身體,並依從醫生建議接受治療。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隔周二刊登

15 Mar 2016

信報

電腦強勢闖金融,理財顧問「死期到」?

電腦強勢闖金融,理財顧問「死期到」?

3月15日,周二。人機圍棋大戰落幕,Google開發的AlphaGo四勝一負,贏得清脆利落,南韓棋王李世乭惟有俯首稱臣。經此一役,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電腦勝過人腦的所謂「奇點」(singularity)降臨,正反之爭火速升溫。

兩年前看過一齣荷里活電影,片名叫作Her(港譯《觸不到的她》)。戲中自稱Samantha、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女聲,一開始只管每朝叫喚「主人」起床、提醒他準時出席會議,擔當着私人助理的角色。由於凡事「一學即懂」,且有不斷自我完善之能,Samantha迅速闖進男主角的內心世界,對其感情生活瞭如指掌之餘,人與電腦更逐漸「互生情愫」,難捨難離。

「食腦」行業岌岌可危

機器跟人類談情說愛,聽起來荒謬絕倫,但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從棋藝較量至無孔不入的自動化大趨勢,電腦豈止有條件扮演人類的窩心情人,從製造業、會計核數、法律醫療到理財投資,愈來愈多「食腦」行業岌岌可危,職位安全飽受威脅。

本報EJ Global金融周二大字標題〈蘇皇轉用智能顧問裁550人〉,由此可見,電腦非但在圍棋對弈中殺人類一個片甲不留,如今還強勢進軍財富管理領域,大量從業員恐怕飯碗難保。以蘇格蘭皇家銀行為例,在全面引入機械人顧問平台(robo-advisor platform)後,多達220個投資顧問、200個保險顧問和其他相關職位勢將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背後積極推動理財顧問自動化的,是鼓勵銀行採用機械人顧問削減成本、同時銳意拓展金融科技(FinTech)的英國政府。此風一長,追隨蘇皇的銀行必陸續有來,投資/保險顧問一旦被炒,很難在其他金融機構找回性質待遇相若的崗位,流失了的職位可能永久被電腦取代。

機械人顧問的基本概念,說穿了就是理財服務平民化。過去只有高資產淨值客戶方能享受的昂貴服務(每年收取相當於資產總值1%至3%作顧問費),透過自動化削減成本降低收費,讓普羅大眾亦能受惠於「度身訂造」的投資建議。就如EJ Global的介紹,使用機械人顧問服務者只須上網填寫問卷,電腦程式便會按照客戶提供的答案,發出一系列適合其風險承受能力、個人投資目標以至稅務需要的建議,繼而作出資產配置和理財產品的具體推介。蘇皇日後只會向投資額超過25萬英鎊(約278萬港元)的客戶提供面對面投資顧問服務,低於此數的顧客一律交由機械人「服侍」。

機械人顧問在英國似乎仍處起步階段,但在美國已流行了一段不短的日子,較為人熟悉的服務供應商包括以加州為基地的Wealthfront,以及總部設在紐約的Betterment。大家可能會問,電腦促使大批理財顧問丟飯碗,那麼資產管理行業本身面對的挑戰又有多嚴峻?

理財服務平民化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機械人顧問提供的是理財建議,並不直接涉及投資操作。由於服務供應商面向「平民」,建議客戶買入的投資產品,一般離不開由第三方提供的低收費指數基金。從這個角度看,機械人顧問與基金公司的關係似合作夥伴多於競爭對手。可是,既然兩類服務具強烈互補性,基金公司自會想到肥水不流別人田,自設機械人顧問吸引新客,豈不勝於假手於人?領航(Vanguard)和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走的正是這條路,拜兩者自營相關服務所賜,原本在這個領域「稱王稱霸」的Wealthfront和Betterment,最近流失大量客戶,處境頗為不妙。

機械人顧問公司的賣點是收費低廉,真人顧問收取資產總值3%作年費,Wealthfront 0.25%便有交易。然而,低收費既是強項也是弱點,獨立機械人公司要有利可圖,先決條件是資產規模(AUM)必須夠大。

資產規模增長放緩

業界估計,Wealthfront和Betterment資產規模皆約29億美元,大都在過去兩年累積而來。按其收費,以這個資產規模,兩家公司一年營業額各自只有700萬美元左右。

Betterment和Wealthfront員工人數俱在百人上下,加上必不可少的宣傳推廣開支,一年總營運成本動輒四五千萬美元,莫說賺錢,收支平衡也萬難。若非創投資本家不斷「泵水」,單靠顧問費,如何養活那二百人?

更令人擔心的是,兩家公司的資產增長有放緩跡象,2014年月增一成,大概每七個月翻一番。去年資產規模月均增長減半,至不足5%。《經濟學人》計過條數,以Wealthfront約29億美元的資產規模,以目前的增長速度,再翻一番至少得花上一年半。

反觀嘉信理財,設立機械人顧問服務後,資產規模迅速擴張至去年的41億美元,當中多少是從兩家獨立「龍頭」手上奪過來?

資產管理巨頭財雄勢大,蝕得起之餘更可買起你。去年8月,貝萊德(BlackRock)便收購了規模較小的機械人顧問公司FutureAdvisor。再過一年半載,難保Wealthfront和Betterment不會成為其中一家資產管理巨無霸的囊中物。

 

16 Mar 2016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