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網上情緣 長騙長有

網上情緣 長騙長有

報載,網上情緣騙案由2013年的23宗,升至2014年的29宗。涉及騙款由1042萬元激增至3030萬元。2014年至今年10月已發生181宗,涉款達1.36億元,上升趨勢令人咋舌。近日破獲的馬來西亞及尼日利亞跨境詐騙集團案,更成網上熱議的話題。

八卦詐騙新聞的背後心理很簡單,大多都是指摘受騙者愚蠢,實則心底暗讚自己精叻醒目,沒有或不會受騙!如此即可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假若受騙者多是女性,更可大條道理責「港女真是好儍好天真」,滿足其大男人心態!一般罪案的受害人多數得到同情。騙案的受害人反而備受指摘。不責罪犯而責受害人,這是什麼道德標準?究竟這只是港人如此「劣質」?抑或是普遍人性?未經查證,難下定論。

自恃聰明愈易受騙

人蠢,道德上無過錯。深閨寂寞,誤中圈套,何罪之有?錢財損失,已是傷害,事後遭百夫所指,無疑是二度傷害。人人都有弱點,騙子才能針對受害人的致命弱點而取利。正如耶穌的質問:人誰無罪?無罪的,請擲第一塊石頭。指罵受害人愚蠢的,和擲第一塊石頭的人有何分別?其實,愈自以為精叻醒目,愈容易中騙子的圈套。

網上結交異性,尋覓情緣,已是新時代趨勢,難以阻擋。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史利達(Dan Slater)在《演算法時代的愛情》(Love in the Time of Algorithms: What Technology Does to Meeting and Mating)書中報道:美國有9000萬獨身男女,其中三分一在網上列出個人背景,許多還附上照片,徵求異性情緣。每5對拍拖、同居男女中,有一對就是在網上結識的。信不信由你!當然,美國人成年後,喜歡離鄉別井工作和居住。在陌生城市,沒有親戚鄰里,朋友不多,要結識異性,比其他國家安土重遷的人困難,惟有乞靈於互聯網。

史利達研究網上情緣,有個人的原因。他父母在1965年相識。當年沒有互聯網,他們是通過徵友公司配對結交的。他父親是哈佛生,母親則在麻省小鎮的曼荷蓮女子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就讀。沒有徵友公司,兩人怎會認識、相愛、結婚並生下史利達呢?如今,不過是互聯網取代了徵友公司,更多男女用更少金錢在網上結交異性而已!

尋1500分理想丈夫

網上徵友,尤其是女性,得到有情郎的機會甚微。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Eli Finkel發表過論文聲稱,期望徵友網站用電腦能配對出「天造地設的一雙」愛侶,幾乎沒可能(virtually impossible)。要電腦替你找出「真命天子」也許是緣木求魚,但人加電腦,卻絕不是「幾乎沒可能」。韋愛眉(Amy Webb)在《數據:一個愛情故事》(Data, A Love Story: How I Gamed Online Dating to Meet My Match)書中,以親身經歷證明「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

韋小姐本是《新聞周刊》的亞洲特派記者。為了跟當時的男朋友一起,毅然辭職去費城當個小記者,豈料男朋友有第三者,她只好黯然回芝加哥,時已30歲。她嘗試網上交友,結果貼錢買難受。靠朋友介紹,亦難得有情郎。於是,她決定自行列出理想丈夫的72 個條件。她聰明的地方,不是在網上列出這些條件徵友,而是先行虛構一個符合這72個條件的男子,在網上徵女友。從應徵女士的通訊中,韋小姐學會如何打扮、談論什麼話題、使用什麼詞彙,甚至拍照要露出多少「事業線」等等。

搜集了足夠資訊後,韋小姐才在網上徵友,並且「科學化」地給應徵男士打分,每符合72個條件其中之一,便給一個分數。總分達700分的,約會之。達1000分的,考慮拍拖以至同居。理想丈夫則至少要1500分。結果?當然是韋小姐找到1500分的理想丈夫,建立有孩子的家庭!不然,她憑什麼著書立說?韋愛眉求仁得仁,因為她肯下苦功,且懂得利用演算法「知己知彼」。可以想像,他日電腦的「人工智能」更出色時,電影《觸不到的她》(Her)不再是科幻。屆時,騙子毋須親身上陣,電腦演算法已可網上騙心、騙財。每思及此,不寒而慄矣!

網上情緣和徵友姻緣一樣,失敗的多。史利達父母在兒子還於襁褓時,已經離婚,正是芸芸失敗的例子之一。韋小姐的成功屬例外中的例外。

撰文 : 占

22 Dec 2016

信報

中國製造業在世界冒起

中國製造業在世界冒起

股市永遠是殘酷的,正當你認為特朗普勝出有機會再做黑天鵝,會作出大回吐時,美股卻愈升愈有。為什麼?外星人有以下的陰謀論。

從表面看來,只因為特朗普強調「強美國,強美元」政策,吸引大批資金回朝買美元,從而加速貨幣流通促進經濟增長。但實際上,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口消費市場,根據《經濟學人》雜誌智囊團的預測,中國的GDP會在2026年超越美國。你話特朗普又儍又狂,其實一個擁有差不多500家公司組成的王國主席,又豈會這麼簡單?貨幣公式MV=PY(唔識請在互聯網搜查),在要煞停QE時又要保持GDP增長,V(流通量)是關鍵。

現在未來總統呼籲「班資回朝」,重新建立made in USA,就是想奪回消費市場一哥的領導地位。特朗普明白美國再不能像過去控制生產鏈最肥美的部分,從前中國每一部iPhone零件只賺取一美元的工錢再行不通。中國再不是十年前只可以做OEM,會從產業鏈下端逐步移上去,增加生產毛利率。一些品牌如手機華為,汽車吉利(00175)已在世界上冒出來。

華為今年7月公布上半年盈利增長40%,其他手機商只是持平至增長3%。華為在世界手機佔有率排行第三,僅次於蘋果和Samsung。說到汽車製造業更是厲害,現時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地是中國內地,生產汽車的數目是美國的一倍以上。

如果有一天中國的品牌打出來,美國會怎樣?相信美國智囊團也知道未來10年國家經濟成功關鍵的核心是科技、成本控制和市場領導。所謂「騎着你來賺」的經濟已經不適用了。在未來10年,筆者認為,全世界的人均GDP將較今日平衡得多,也表示一些奢侈品的市場可能會繼續萎縮,步向一個比較平均的世界經濟體系。隨着「一帶一路」的崛起,會有更多的消費群組成,而這些全新經濟會集中於中低端的消費品,正正符合現在中國內地發展的步伐。

22 Dec 2016

信報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人工智能技術創五千萬職位


人工智能技術創五千萬職位
創新科技近年迅速冒起,為市場開拓新的投資機遇。瑞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主管盧彩雲表示,眾多創新科技中,尤其看好人工智能技術(AI),隨着新興市場需求旺盛,機械人和自動化應用愈趨成熟, 預料AI未來十年可帶來2500萬至5000萬個職位。

瑞銀數據指出,去年AI的收益約50億元(美元.下同,折合約387.7億港元),預料每年平均增長20%,到2020年將升至125億元(約975億港元);中期AI產業會開始整合,到2020年總產值可達1200億至1800億元(約1.40萬億港元)。

該行認為,全球網絡用家持續增加,預計2025年可超過50億人,較現時多約20億人,表明未來會使用網絡或流動付款的人亦不斷上升。

盧彩雲說,銀行發展區塊鏈的需要更迫切,「銀行應比人哋行得快」,為客人提供更快更方便的服務。

金融科技助拓客源

她續稱,亞太區金融科技的市場投資,已由2010年的1.03億元(約8.03億港元),急升至2015年的43億元(約335億港元),加大力度發展金融科技已是環球趨勢。銀行作為金融中介人的角色削弱,但銀行亦可用以金融科技尋找客源,分析大數據改善服務等。

該行會繼續發展香港的實驗團隊,推動科技公司交流和合作。

現時金融科技開始吸引投資者的目光,盧彩雲透露,不少已非初創企業,雖未上市,但部分估值較高,投資者須考慮公司的潛力和回報。

28 Sep 2016

信報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上流能力大減 大專生承受苦果

上流能力大減 大專生承受苦果

隨着專上教育普及化,今天勞動市場上持有專上教育學歷的青年比以前多,理論上他們在人生規劃上更有優勢,卻不難聽到社會上部分青年對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前景感到沮喪的呼聲。

筆者所屬的智庫組織「新世紀論壇」及青年論政「新青年論壇」,最近發布一份針對大專及高中生的收入比較研究報告,務求令社會更全面地掌握現時年輕人所面對的情況,到底那一紙大專學歷能否為他們在職場上帶來更好待遇。

研究先把各年收入數字分別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通脹)」作調整,以2015年為比較的價格水平,為方便比較和追蹤不同年代的大專畢業生的收入情況,研究亦把1995年至2015年的大專畢業生以5年分為一個世代,合共6個世代【表1】,但這並不意味各個世代分別擁有不同的特點。

通過比較不同世代20至24歲及25至29歲對應年歲的收入,可以評估年輕世代的大專生投身職場後的工作待遇及增薪速度和之前的世代有何差異。從【表2】可以看到,隨着投身職場的年數增加,不同世代的增薪速度其實沒有明顯差距,第五世代的增幅更回升至貼近第二世代的水平。不過,對比各個世代的起薪中位數,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下跌趨勢,情況至第五世代方喘定。因此不同世代的收入差距,主要是源於愈年輕的世代起薪中位數比前幾代人為低。

另一方面,通過比較各世代在20至24歲;25至29歲及30至34歲對應年歲時,大專學歷與高中學歷勞工的收入差距,便能粗略掌握大專學歷帶來的優勢變化。

分析同時期如【表3】所示,第二世代在他們20至24歲時,大專學歷的勞工收入中位數比高中學歷勞工收入中位數高19%,但這差距隨世代推移而拉近。來到第五世代的勞工,在他們20至24歲時,大專和高中學歷的勞工收入中位數已經相等;而現年約20至24歲的第六世代年輕勞工的情況亦相同。

成本加大 上流減慢

同時分析第一至第四世代在20至34歲這段時期的薪酬升幅,20至24歲時第一及第二世代的大專學歷勞工薪酬比同期的高中學歷勞工高約20%,30至34歲時薪酬已拉開至30%至50%;反觀比較年輕的第四世代,兩種學歷勞工在20至24歲時薪酬差距約4%,直到30至34歲時薪酬卻只能拉開至18%,反映大專學歷所帶來的增薪優勢亦隨世代推移而減少。

分析各世代大專生勞工年輕時期的收入及對高中勞工的收入比,不難發現起薪實額下跌及差距拉近的趨勢大概於第四世代出現。第四世代時值20至24歲的階段約於2005年,時間上正好和政府打算快速增加具大專學歷人口的政策吻合。

2000年以前,香港的副學位課程以高級文憑為主,大部分受公帑資助並以職業導向為目標,向各特定行業提供人力資源。自副學士推出後,副學位課程發展在過去十數年基本上交由巿場自行發展,自資副學位課程畢業生由2000/01學年的1068升至2005/06學年的9335,升幅近9倍;反觀資助副學位課程畢業生只由7537微升至7909【圖】。這種粗放式的擴張政策產生出兩個主要問題:一、副學位學歷貶值;二、加重學貸負擔。

香港社會素來奉行學歷主義,不少人對「大學生」這個資格趨之若鶩,加上大部分家庭只養育一名子女,而新高中學制亦刺激了家長對子女入讀大學的期望,對於一批未能直升大學的學生來說,只好報讀副學士作為升學的踏腳石。所以,在市場運作的邏輯下,院校開辦一些不需投入大量設備的課程,例如社會科學等等,是符合院校的「營業原則」,但此舉是否符合實際的人力市場需求,是否可讓學生學以致用,就作別論。

事實上,香港的就職市場和經濟產業一直被批評過於單一,根本沒有足夠職位及晉升途徑讓這些課程的畢業生發揮所長。有些畢業生被迫自貶身價,與高中生競爭低技術職位。隨着最低工資的推行,不少低技術工種的薪酬都得到保證,此消彼長之下,自然令現時副學位畢業生喪失以往的競爭優勢。

令人遺憾的是上述情況造成的問題不止於此,由於香港政府放任市場獨力發展副學士課程,大量學生入讀昂貴的自資課程。這些人不少得依靠學貸來繼續學業,尚未投身職場就已債台高築。即使尋得一工半職,面對還款和高樓價,他們連日常養家都成問題,試問又如何叫他們進一步提升資歷和訂定生涯規劃?

早前自資院校出現收生不足的問題,正好警示副學士的問題隨時爆煲,隨着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及適齡學生人數下降,市場上慢慢把發展重點轉移至自資學士學位,意味副學位學歷通脹的問題隨時轉移至學士學歷,屆時一眾畢業生或借或籌地花費高達20萬多元學費修畢課程,會為他們帶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還是只換來比高中生高出五毫的時薪,都是香港大專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特區政府必須慎思策進,及早做好準備,規劃好未來的人力資源需要,制定出長遠的高等教育發展藍圖,才能避免耽誤下一代的前途。

鄧咏駿_新論壇副召集人

註:是次研究所指的大專學歷包括:證書、文憑、高級文憑/證書、專業文憑、副學士、副學士先修等等。

27 Sep 2016

信報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治哮喘用藥精明貼士


陳利醫生 過敏科
治哮喘用藥精明貼士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多數是因敏感導致氣管發炎及阻塞。近年來治療哮喘的藥物有了很大的改善,只要依照醫生的指導使用藥物,大部分病人的病情都能夠有效地控制。

哮喘藥物一般可分為快速紓緩藥和長期控制藥物。快速紓緩藥主要是吸入式的短效氣管擴張舒張劑,在病發時使用,能迅速擴張支氣管及紓緩氣喘。然而這些藥物沒有抗炎作用,故此不應過分依賴。如每周需要使用短效氣管舒張劑達3次或以上,這表示哮喘可能不受控制,應盡快約見醫生。

長期控制藥物能控制氣管腫脹和發炎,減少哮喘病發作的風險。吸入式類固醇噴劑是首選的控制藥物。有些人一聽到「類固醇」就十分擔心,生怕副作用而不肯接受,結果病情受到拖延,氣管結構和肺功能受到永久傷害。其實比起口服類固醇,吸入式有更強的局部抗發炎作用、更少的全身性副作用,即使長期使用,也毋須擔心。使用含有類固醇的噴劑後,建議用清水漱口,減少口腔潰爛、咽喉疼痛、病菌增生等問題。如果病情仍然未能受控,醫生可能考慮轉用類固醇和長效氣管擴張劑的混合噴劑,去更有效地消除哮喘的病徵,保持良好的日常活動和晚間睡眠。此外,白三烯素受體對抗劑是一種口服非類固醇的控制藥物,針對因運動或過敏而引發的哮喘甚有幫助。病人就算沒有病徵,亦應該每天遵照指示持續使用哮喘控制藥物。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定期調整哮喘藥物的劑量,以最低的劑量達至最理想的療效。

大部分的哮喘藥物都是吸入式,大致可分為定量噴霧劑和乾粉劑兩大類別。定量噴霧劑將藥水霧化成細小的顆粒,吸入後沉澱在下呼吸道。使用時須手口協調,故用於幼兒以及年老病人時,可能需用輔助器去協助吸入藥物。乾粉劑藥物是以乾粉形式儲存在藥瓶或獨立膠囊中,藥物經患者的吸入氣流將藥粉帶入氣道,操作相對簡單。無論使用那種裝置,病人都必須聽取醫務人員的指導,才能更有效的發揮藥物的成效。

作者為香港過敏科醫學會代表

10 Aug 2016

信報

美大選白熱亞洲無戰事 科武經濟實惠美有優勢

美大選白熱亞洲無戰事 科武經濟實惠美有優勢
一、

南海爭紛不因海牙國際仲裁庭的裁決而緩和,從近日的新聞看,局勢反有升溫之象勢。消息顯示,中國為展示實力,派出足以構成海上制空、突防突襲及支援保障力量的多種戰機赴「南海戰巡」;不但如此,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還據衞星收集的情報,指中國疑似已在其所控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島嶼上,興建可以容納任何戰機的「強化飛機庫」。非常明顯,中國拒絕接受「海牙裁決」,言文反擊之外,坐言起行,還以實際行動展示保衞國土的決心!

南海波瀾橫生,東海又聞火藥味。去周末開始,在多艘中國武裝海警船護送下,數百艘中國漁船駛進釣魚島(尖閣群島)十二海里海域捕魚,引起日方抗議,「緊急召見中國駐日大使」;但翌日日方「首次發現」中國在東海油氣田的鑽油台上「安裝可探測水上船舶的雷達」。日方循例作出抗議、召見中國駐日大使,從電視所見,雙方面容穆肅,頗有隨時大打出手之概。不過,所有種種,做戲給國內民眾「欣賞」而已。日本即使「戰意高揚」,由好戰分子(鷹派)女政客出任防衞(國防)大臣,但「大老闆」美國選戰方殷,各既得利益團體和個人「命懸一線」,海外事務,當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日本因此只能「跳腳」而不能動手。北京早已看出此一「破綻」,才會言行一致,為捍衞我國固有領土而不惜派出戰機和艦艇……。中國當然不怕日本鬼子,且一來熱愛和平是國人的天性,二來目前清除貪腐敗類、整頓官僚體系綱紀以至設法不讓經濟「下行」重於一切,因此「耀武揚威」的主要目的,肯定是擺姿態以撫順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換句話說,由於美國無人「拍板」,東海南海局勢升溫卻不見硝煙。

事實上,目前南海東海應無戰事,中國最擔心的也許是北韓的導彈,最近「試射」的一枚導彈跌落離岸千里的日本海(○六年成功試射的大浦洞二號飛彈射程四千五百公里),北韓離北京只有九百九十七公里,金正恩「癲癲廢廢」,常出不合牌理的章法,北京不提心吊膽才怪。

二、

史丹福大學數學教授、歷任美國國防部要職(主管包括核武的武器發展)、克林頓任內的國防部長佩利(W. J. Perry, 1927-),去年底出版題為《我在核戰邊緣遊走》(My Journey at the Nuclear brink)的回憶錄,述說冷戰時期及冷戰後美國多次險陷核戰危局的情況,尤其是對美國和蘇聯核子力量的描述,讀之觸目驚心,此書筆者尚未全讀,稍後當作一評介。今天要談的是,美俄核彈山積,已上「膛」(配上導彈,隨時可發射)的便各有千餘枚,但當權者極力避免核戰,以免「真生靈塗炭」。在這種「局限」下,軍事強國美國和俄羅斯在武器發明上已有重大突破,那意味未來一旦爆發戰爭,不互擲核彈亦可毀滅世界!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學社(SIPRI)「軍事開支」欄的數據,去年世界各國的軍事經費達一萬六千七百六十多億元(美元.下同),大幅增長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向受美國保護的國家,眼見美國在對付「邪惡國家」和「恐怖分子」上未竟全功,且又決心把大部分兵力調往亞洲,不得不武裝自己以自衞,這意味不少國家尤其是英國和歐盟諸國,不得不增加軍費;而亞洲「南海諸小」亦莫不如此,因對中國軍事崛起有餘悸,除拉攏與美國的關係,本身亦大購軍備以防萬一。第二是美國自詡「宇宙最強」,等於說軍事開支最巨(還記得副總統拜登在澳洲誇下的海口?),而且由於對回教國家戰事沒完沒了,加上銳意在軍事科技上超越中俄,研發經費急升……。

中國和俄羅斯久不久便公開一些新研發的武備,它們是否真如文宣所說的具威懾力,姑且勿論(其實是無資格評論),但美國五角大樓和軍火商一律當真,那即是說,國防部為此爭取更巨額的軍費,軍火商則埋首研發更大殺傷力的犀利武器。比方說,美方認為中國的所謂「航母殺手」──「東風二十一中程彈道導彈」,射程一千七百五十里,美國最新型、不能空中加油的F35航程七百三十里,那意味運載這類戰機的航母均在「東風二十一」射程內;而一艘航母的建造費,據「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的研究,可生產一千二百七十枚「東風二十一」!

美國航母看情形很快便不敢在中國近海巡弋!

三、

在「重返亞洲」國策不會改變的前提及常規航母可能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之下,為了應付中國軍事上的挑戰,美國遂致力研發「隱形航空母艦」、深海武器及無人操控武器系統,這些均為人工智能及自動化科技的結晶品。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隱形」科技有重大突破,F35數天前試飛時,地面雷達無所見,不知F35已臨上空,足為明證。至於無人操控的「自動武器」,美國亦有大成,這包括轟炸機B3(前身為B21)及近岸艦艇。美國的目的在「深入敵方而我方無人命傷亡」。沒有人命傷亡,國內反戰之聲便歸沉寂;軍費開支大幅上揚,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由於軍費都是印出來的(筆者前曾為文評說凱恩斯先使未來錢的財政政策令美國軍費可以無限大,和美國「鬥燒錢」的國家,若不能印刷世界通行的貨幣,肯定會吃大虧),軍費開支增加之餘,福利「免費午餐」照派,人民因此不會反對。

美國發展新科技武器將令「戰爭經濟學」起革命。美國海軍已成功研發一種可發射無限次的一百五十千瓦激光器,它可用艦上電力充電,每射一次的成本只數美仙。美海軍另一新型武器為磁軌炮(Railgun, EMRG),是一種以電磁發射每秒可達三千公尺的非炸藥「小炮」,將於二○二○年交付艦艇使用,其製造成本每具約二萬五千元,和普通大炮造價動輒百萬元比較,磁軌炮「經濟實用」……。

大體而言,美國一方面計劃撥款千餘億元,以在未來十年翻新庫存核彈和核裝置;一方面則大力研究非常規  的大殺傷力、經濟效益超高的科技武器,而且已有一定成就,而此中以海軍的成績最驕人。

不是「長敵人威風」,而是基於現實的考慮,現在和美軍作軍事競賽,即使不會吃大虧,亦肯定無法佔便宜。大家不可不注意的是,美國不但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從事武備研發(要知美國軍火商研發武器的概略情況,可讀國防工業公司的年報如Raytheon、BAE Systems、Northrop Grumman和General Dynamics的年報),軍火商獲五角大樓撥款研發認可項目的武器,意味資源充沛,因此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更重要的是,她的軍費可從印鈔機印出來。

走回「中美利加」之路,最有益有建設性。

10 Aug 2016

信報

美國網購「鬥慘」大戰

美國網購「鬥慘」大戰
股神畢非德講過,超級市場通常不是一門好生意,因為一家超市即使經營得再好,憑超值價錢和絕佳服務擄獲顧客的心,但旁邊隨時會新開另一家超市,不惜用蝕本價搶生意,像港產片《唐伯虎點秋香》般掀起「鬥慘」比賽,造成雙輸局面。但股神也未必預料到,現在連網購市場亦開始出現這種慘況,不過「被搶客」的是美國網購一哥Amazon,「搶客」的卻是全球實體超市龍頭Walmart。

Walmart併購Jet.com

Walmart周二宣布斥33億美元(約257億港元),全面收購新興購物網站Jet.com。該網站去年7月才開業,經營了一年便已在美國流行,甚受年輕人歡迎,現有逾400萬註冊客戶,每月銷售額接近1億美元,而且增長非常快速。截至6月,Jet.com在美國網購市場的市佔率已達3%,排名第4,僅次於Amazon、eBay以及Walmart本身系內的網購業務。

Jet.com的特色很鮮明,一字記之曰「平」,並開宗明義「挑機」Amazon,不但免運費及會員費,每件貨品又總是比Amazon便宜一些,更不時會有真正的「出血」大減價,吸引年輕人時刻留意「搶平貨」。筆者就有一位朋友在該網站「搶」到一部電視機,較Amazon定價低逾四分一,省下超過250美元;並且真的翌日便由專人送貨到門口,服務不差過Amazon的Prime尊貴會員計劃,但後者須付99美元年費才可享尊貴服務,Jet.com則完全免費。

蝕本賣貨 自殺式燒錢

問題在於,Amazon本身已是「平霸」,自稱全美國最便宜的零售渠道,標榜「不賺錢賣貨」,憑以本傷人打下江山,其經營溢利率(Operating Margin)低至1%,成立22年來長期「燒錢」兼蝕錢,直到去年才開始憑「副業」雲端(AWS)服務帶來微薄利潤。同時,作為美國第四大、市值達37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Amazon的規模優勢無可比擬,包括在全美建有幾百個自動化貨倉,又可肆意向供貨商壓價和拖數。在這情況下,何解Jet.com可比Amazon更「平」?

答案就像《唐伯虎點秋香》「鬥慘」一幕,周星馳打斷自己一隻手,高呼「邊個夠我慘」,豈料梁榮忠索性打死自己:「我連命都唔要,你慘得過我?」Amazon標榜「不賺錢賣貨」,Jet.com就玩得更大,索性「蝕錢賣貨」,幾乎每件貨品都低於成本價,賣一件蝕一件,「燒錢」比Amazon去得更盡。

有趣的是,近乎自殺的燒錢生意模式,卻有不少人願意掟錢投入去燒。據彭博引述消息報道,Jet.com此前進行多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Google及高盛等巨擘。這些投資者當然不儍,深明Jet.com如此燒錢下去,成功機會不高,但萬一能達到預期目標,即在2020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從Amazon手中搶下10%份額,以及收支平衡開始賺錢,那便具有巨大upside;畢竟作為美國網購一哥的Amazon市值達3700億美元,若能成為二哥、有十分一市值,也相當和味。

盼搶Amazon一成客

想不到的是,Walmart突然殺出來做「程咬金」,用高價全購這個燒錢網站,讓上述投資者可提早套現獲利(根據其最後一輪融資,Jet.com估值僅為10億美元)。Walmart當然有自己的盤算,事關這家全球最大的實體超市集團,過去二十多年成為Amazon崛起的最大受害者,亦被視為「網購vs傳統零售」戰役中的「過氣」輸家。

直到近年,Walmart亦開設自家購物網站,嘗試實行「磚頭」加「網絡」的O2O模式,可惜儘管跟Amazon一樣「不賺錢賣貨」,聲勢卻始終落後對手,每年銷售額僅及Amazon約一成。因此Walmart今次收購Jet.com,可謂兵行險着,或擬憑「蝕錢賣貨」模式,跟Amazon來個終極燒錢大決戰。另一方面,Walmart近年雖被Amazon爬頭,市值卻仍達2300億美元,每年經營現金流近300億美元,Jet.com獲得這座大靠山,燒錢可燒得更「盡興」。

無論如何,在這場「鬥慘」大戰,中短期內雙方均是輸家,Walmart和Jet.com陣營勢必損人不利己,Amazon則難免被搶走生意及盈利空間,唯一的贏家是美國消費者。或許股神早已預計到這一步,故他近年既堅拒投資Amazon,又不斷減持Walmart以及另一實體超市巨擘Tesco。更進一步看,目前內地網購市場處於阿里巴巴對峙京東商城的良性競爭局面,但觀乎行業趨勢,加以資金泛濫,不排除將有類似Jet.com的攪局者出現,掀起燒人民幣大戰。 

高天佑 tyko@hkej.com

10 Aug 2016

信報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瑜伽導師 終身美麗

瑜伽導師 終身美麗

根據一份引起廣泛討論、由牛津大學學者Frey and Osborne撰寫的研究指出,在機械人與人工智能大幅取代人類的時代,人類剩下來可幹的事情不多,其中之一是解決人類本身情感訴求的工作。

瑜伽導師便是少數被認為超越機械人、最有前途、而且可以是終身的職業。

內外兼修 愈戰愈勇

曾是香港大型瑜伽連鎖店總經理的吳啟誌是過來人。吳氏早年是傳統健身中心的總經理,身形健碩、氣宇軒昂。後來加入到瑜伽的行列,才學懂何謂外強中乾,體會到練瑜伽可以內外兼修,加強身體的柔軟性和韌性,而且令人頭腦清醒、靈台清明。

原來瑜伽這股潮流在香港已經有15年歷史,初時是由外籍人士(尤其是來自印度者)引入,有不少宗教色彩;不過多年下來,隨着熱潮的普及和本土化,現在已經沒有太多宗教氣息,而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強調心靈和肢體平衡發展的運動。

也是因為這個特色,在香港這種壓力特大和講求效率的地方,瑜伽更是特別受歡迎。一個新興行業由此應運而生——瑜伽導師。

作為瑜伽導師,要入行首先當然是要熱愛此道,有點像中國武術一樣,要拜師入門。

在香港,比較熱門的瑜伽派別也有4至5個。而要正式成為導師的話,得經過200小時的練習和上課,最後經像美國Yoga Alliance等的機構認證,方可成為認可瑜伽導師。

不過,這只是由學生(徒弟)邁向「小師弟」或「小師妹」的第一步而已,由於派別眾多,套路繁茂並日有新招,一眾師兄師姊也得與時並進,不斷學習深造,有時甚至要自掏腰包,往海外「掌門」所在之處,登門求賜「獨門招式」或「內功心法」,才能由小師弟/妹進而成為大師兄/姐。

教瑜伽和一般的健身教練不同,瑜伽導師更喜以一對十(甚至更多)開班授徒,少有點對點教授。吳啟誌也難以道出原因。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瑜伽講求能量,對導師而言,有一批信徒門生聽課,似乎更能激發能量。

不過,這也引伸出另一個挑戰,瑜伽是帶有一定的哲學性、有洗滌心靈意義的運動體系,並非單靠身手敏捷、孔武有力便可叱吒武林,好的導師、成功的師父,也要具備現代的優秀企業經理人素質,譬如在大庭廣眾或演講台上,是否能駕馭群眾、有沒有語言魅力、能否把握情緒節奏,和控制自己的緊張或自我等,都會影響到能否成為追隨者眾的導師。

若能掌握此中要訣,教瑜伽絕對是個終身職業。吳氏指出,他認識最資深的一個導師,年近70,雖不像小說中的周伯通,返老還童,但卻是愈練愈有勁,深得徒兒們歡迎。

當下沒有幾個職業可以終身受用, 瑜伽導師卻會隨着年月的增長而更加美麗!

25 July 2016

信報

金管今季發出儲值支付牌 Apple Pay免領 TNG料可獲批

金管今季發出儲值支付牌
Apple Pay免領 TNG料可獲批

Apple Pay上周三(20日)正式登陸香港掀起熱潮,據了解,直接用信用卡扣數的Apple Pay,毋須申請金管局《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下稱條例)要求的牌照。金管局指出,按條例規定,儲值支付工具牌照過渡期將於11月屆滿,該局將按計劃在今季發出首批牌照,逾30間機構表示有意申請牌照,其中20間已提交申請。標榜全港最多用戶的電子錢包TNG揚言有信心於年內獲批。

超過30機構感興趣

Apple Pay攻港,支援Visa、 MasterCard及American Express信用卡支付,合作銀行包括滙豐、中銀香港(02388)、恒生(00011)、渣打(02888)及星展銀行,預告將添加東亞銀行(00023)及拍住賞夥伴。

由於Apple Pay每次交易都會直接從信用卡付款,不需要進行增值,因此蘋果公司Apple Pay是不用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直接由銀行戶口轉賬的銀通JetcoPay P2P亦同樣獲豁免申請。

金管局披露自條例於去年11月生效後,現已有超過30間機構與金管局接觸就申請牌照表示興趣,比今年4月增加10間,其中20間機構已提出牌照申請,當中11間為本地機構,5間內地機構及4間歐美機構,佔比分別約55%、25%和20%。

已「蒲頭」表明正申請牌照的6間機構包括本地八達通、香港電訊(06823)拍住賞、TNG及銀傳Yintran;內地機構則有阿里巴巴關連公司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及騰訊(00700)WeChat Pay。

一年過渡期,即今年11月後營運未獲發牌的儲值支付工具即屬違法。據條例第8B條,未獲儲值支付工具牌照授權而發行儲值支付工具,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罰款100萬元及監禁5年;或一經循簡易程序定罪,可處第6級罰款及監禁6個月。

市面上的移動支付Apps均已推出超過兩個月,以TNG聲勢最浩大,除了聲言至6月底止用戶數量多達30萬以上,是全港最多外,更揚言有信心於年內獲批,指已完成有關《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牌照之申請進度。而且TNG不斷有新攻勢,包括2000架的士付款、現金提款,又預告將擴展服務至巴士。

銀通P2P轉賬拓至澳門

另邊廂,銀通亦沒有放慢手腳,透露正與澳門監管機構洽談擴展P2P轉賬服務到澳門,將於明年第一季開通服務,又指正研究把服務擴至P2M(個人至商戶)。該公司預期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共會有14家會員銀行推出JETCO Pay P2P服務,現時只有中信銀行(國際)、上海商業銀行及永隆銀行推出服務。

此外,港產P2P轉賬App銀傳披露至今有5000多名註冊用戶,活躍用戶400多人。其餘移動支付Apps均沒公布用戶數量,WeChat Pay指不會單獨披露個別數據;拍住賞說由於香港電訊業績期將近,暫未能提供數據;八達通則表示,今年4月推出「好易畀」,是首項由公司研發及營運的網絡形式流動支付服務,推出至今市場反應良好,但需時觀察客戶反應作分析,故現階段未能提供有關資料。

採訪、撰文:彭麗芳2

25 July 2016

信報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香港重登全球競爭力No.1

香港重登全球競爭力No.1

評級機構穆迪及標普早前先後調低中港信貸評級展望,矛頭直指香港愈趨依賴內地,拖累本土經濟。不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昨日公布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自2012年以來再度榮登世界最具競爭力經濟體,原因包括香港乃海外直接投資中國的通道,似乎印證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所指,香港目前不是有中國風險,而是有中國機會的論點。

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在全球61個國家及地區中,香港今年排名較去年上升一位,至第一名,緊隨其後是瑞士及美國。香港對上一次排首位是在2012年,其後3年均由美國蟬聯榜首。另外,被視為香港勁敵的新加坡則下跌一位,排行第四;中國則受政府效率不濟影響,倒退3位,排第25位。

政府及營商效率最強

報告主要以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營商效率及基建四大範疇評分,香港在政府效率及營商效率中均排全球第一。IMD解釋,香港一直致力維持友好營商環境,三大優勝原因包括透過極低稅率及簡單稅制鼓勵創新、不限制資本出入,以及香港為中國大陸提供了外國直接投資和進入全球資本市場的門戶。

31 May 2016
信報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全民大數據 大數據從移動到無處不在

全民大數據 大數據從移動到無處不在

3、5年前我們還在為移動化興奮不已,而今天已開始面對全域大數據,面對四面八方的感測器,大數據已經完全不是移動化這麼「簡單」。我們知道手機是一個超級終端感測器,但未來還有智能電視、智能家居、物聯網汽車……我們將跟所有的東西連接和互動。隨着無處不在的終端所收集的更多數據,將有一天, 無論你去哪裏都會留下「腳步」,數據會愈來愈全。這雖令人興奮,但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也是危險的。

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商業的基礎正因眾多終端帶來的全域大數據而改變。它帶來的變革不限於數據本身,而是從全新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和商業模式。在全域大數據的大潮之下,每家公司都要重新思考,當互聯網的場景從單一的桌面轉移到多源多終端,不但帶來了豐富的空間維度,還新增了更多從前匪夷所思的新場景,以及所產生的全域數據。

面對這麼多零散數據和維度疊加在一起,下一難題是如何保證數據有效地儲存、刷新、辨識和連接,然後靈活地被使用。這麼多數據的作用是什麼呢?從古至今,我們遇到困難,都會從自身或別人的經驗中尋找解決辦法。不論成敗,積累的經驗也成為衡量下一個同類決策的基礎。隨着循環往復,我們的預測能力愈來愈準繩,而數據就像是我們的瞄準鏡。

需適當分工標準化

以往,我們知道的資訊不全,但在未來會因為全景數據而「見多識廣」。舉例說,你每天開車回公司的過程中去到某個路口,習慣認定左拐是最快捷選擇,偶然有一天你發現很多同事都在同一路口右拐,好奇心讓你詢問同事,才發現有一條路更為便捷。在這過程中,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的融合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暴露出過去獲取資訊的意願、方法和條件並不充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可預料的大數據不斷出現,人類對周邊的感知(sense)能力伴隨感測器數據發揮了極大作用。而這些都造就了今天的AI(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紀元。

在我看來,開啟「上帝視角」是未來的趨勢,這無疑是激動人心的。這些數據都可以沉澱,複雜的數據環境帶給我們巨大的挑戰,同時伴隨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機會面前,我們還不夠明智,辦事仍然「各自為政」,每家公司、每個人都想獨自畫出數據連結上的全景圖。但我曾見過同一家公司內各事業部,都在做自己的SDK(軟件開發工具包)來收集數據,沒有分工,也沒有討論標準化,其數據之亂可想而知。

我們忽略了數據的一體性!當下不認真對待,之後想要用好數據的時候,就會被牢牢卡住。的確,當公司規模生態細小的時候,會覺得數據的品質問題不值得注意。但一旦我們想精準地應用數據,就會發現曾經的「差一點」已成雲泥之別。

算者

資深數據人,深信廟算者小勝,不算不勝。

29 Mar 2016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