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紓緩長期腰背痛

紓緩長期腰背痛

醫學報告顯示,約八成成年人一生中會經歷最少一次腰背痛。人的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椎組成。

每節脊椎骨保護着脊髓神經脊,而脊椎上肌肉則輔助身體做出各種動作。腰背痛通常是指由腰背位置,如肌肉、肌腱、椎間盤或椎骨關節所引發之痛楚。腰背痛原因很多,有些是腰椎的病變造成,有些是長期姿勢不良或肥胖等造成。

另外,長期坐臥、不適當彎腰提舉重物也可能導致腰背痛。隨着年齡增長,加上缺乏運動,可能造成肌力不足,腰痛患者的比例也會愈來愈高。而長者背痛則大多是由於骨骼系統退化引起,如椎間盤退化及椎骨關節老化等。

腰背痛如何紓緩?有些人休息數天,塗點止痛膏或吃止痛藥便可紓緩痛楚。

部分病情嚴重者會去看醫生,之後會轉介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會利用電療、熱療、腰椎牽引、手法治療、針灸、姿勢矯正和運動療法等方法去醫治。這些治療可以放鬆肌肉,減輕局部疼痛,幫助腰背回復正常,避免脊神經受到刺激。

可以說,腰背痛是一個訊號,提醒大家要留意自己的身體和習慣。減少腰背痛應從預防着手,包括糾正不良姿勢及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工作。

良好坐姿應該是坐着時保持背部挺直及收腹,椅子高度要適合,膝、髖關節與腰成直角彎曲,雙腳可平放地上,腰部有足夠承托。面向前方,避免頸部歪斜或前傾。正確站姿則是頭抬起、眼向前、左右肩膊平衡放鬆;胸微挺收腹、保持脊柱的自然S形弧位。當提舉重物時要注意姿勢,分腿站近要搬運之物件,曲膝挺腰,下肢發力,避免過分拉伸腰背。

工作前後,亦應定時做背部伸展運動,增強肌肉、韌帶柔韌度。如果養成恒常運動的習慣如游泳及多做腹部及深層背肌強化運動,可增加活動機能,減低受傷機會。腰背痛是現代都市最常見的病痛之一。

減少腰背痛的關鍵在於大家能夠明白處理腰背痛的正確觀念,加強自我管理意識,養成恒常運動的習慣,保持腰背健康。

作者為賽馬會流金匯一級物理治療師

24 Sep 2015

信報

腦內慢性瘀血

熊偉民醫生 腦當益壯

腦內慢性瘀血

相信任何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試過頭痛!醫學上頭痛的成因非常多,但有一種在長者身上偶有發生的病症──「慢性硬膜下血腫」值得在此一提。此病症其實頗常見,只是一般人未必認識了解。所謂「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一種在腦部內的慢性積血;而瘀血則位於大腦與腦硬膜之間。典型的患者為老人家,往往病人在確診之前數星期均有經歷過頭部受碰撞的情況,而所謂的「碰撞」有時並不明顯,甚至連長者自己也未必有印象。無論如何,患者會感到有持續性的頭痛,且會日益嚴重。另外也會有嘔吐、肢體無力等病徵。嚴重個案更會因腦壓過高而有生命危險!

在這裏讓我先說明為何「慢性硬膜下血腫」會多在長者中發病。在長者中,因腦部退化收縮的緣故,腦部跟頭骨之間的「虛位」會愈來愈大而形成一個由腦水所填滿的空間。長者如有頭部劇烈搖晃或碰撞時,大腦跟頭骨會有着頗大的相互移動,令腦部血管受損而流血。一般流血的速度和血壓都不太高,在碰撞後初期長者並不會有太大的病徵,所以並不以為然。但數星期(典型時間為3星期)後,由於腦膜下腔的瘀血在被消化時會吸水膨脹,漸漸腦壓升高而產生病徵。

在醫治方法上,可分為保守治療或以手術消除瘀血。前者乃指有計劃地監察瘀血對腦部的壓力變化和病人的臨床病情。如果瘀血不多而病人情況穩定的話,可在一段時期後覆照掃描,已確定血塊逐漸地被吸收為止。相反,如果病人在起初時已頗嚴重,或者血塊在往後掃描上發現壓力有加強的趨勢,腦科醫生便會建議動手術來清除血腫。

至於腦科手術來說,多會進行「顱骨鑽孔引流」。顧名思義,此手術是在頭顱有瘀血的一面鑽上一至兩個孔,瘀血便能由此放出。一般情況下,手術可在一小時內完成,腦內壓力便會回復正常,病徵得以消除,而病人亦應會完全康復呢!

作者為腦外科專科醫生

hungwme@gmail.com

24  Sep 2015

信報

香港在互聯網+年代的機會


杜志挺 商管啟示

香港在互聯網+年代的機會

內地近年來大力強化互聯網+,互聯網+的英文可以是「Internet+」或是「+Internet」,但意思不同,如果是Internet+, 就是用互聯網為主體,其他商業活動圍繞着互聯網平台進行。例如Alibaba是個互聯網平台,Internet+的概念就是支持並發展這類平台,因為網絡效用的關係,這種平台有很大的流量。

平台價值和流量是指數函數關係,所以使用者享用的平台價值非常高;相對地,競爭對手的流量如果小,特別是新進的對手,他的平台價值就遠不如既有的成熟平台,因此無法與之競爭。以此類推,香港要發展一個電子商貿平台與內地競爭,是沒有可能的,除非這個平台是一種限制性平台,就是一個平台具有先天限制,無法直接由外部移入。

「智慧型都市」就是一種限制性平台,因為每個都市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限制,以致於在一個都市適用的模式,另一個都市可能不適合,而發展一個新平台早期需要投入很多資金來吸引流量,因為早期流量小,平台價值低,很難吸引使用者,所以早期發展都是補貼使用者,以吸引人流。

雲端科技改變工作方式

發展智慧都市也需要用同樣的概念思考,如何讓早期使用者有誘因參與。舉例來說,如果所有香港人使用5G都是完全免費,就會有蜂擁的人開始享用這種極速通訊速度,許許多多的創意就會出來,特別是如果聯結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就有太多可能。比如居家可以裝置許多物聯網設備,像冰箱、馬桶等,這些設備和家庭醫師連線(或透過醫院和醫管局),經記錄、分析健康狀況後,當有需要注意的狀況發生時,家庭醫師就可以主動到訪,所以家庭醫師不再是坐在診所裏等病人上門,而是主動探訪病人,也不需要讓病人在不舒服的身體上,加上更多不舒服的等待時間。

這個免費的5G會激發更多O2O(Online to offline)的創新應用,像是現在流行的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中的Uber、Airbnb、GoGoVan等,在節奏快的大都市,特別適合發展。記得早期香港還有像八達通這種智慧都市產品,可以讓人引以為傲,現在好像想不出什麼領先的應用產品。

+Internet是不同的概念,是Business+Internet,就是企業經營要藉助互聯網向上提升,現在熱門的雲端科技和大數據都是很好的工具。近年藉由高速並可靠的網絡成長,便於分享與合作的雲端科技已經大大改變工作方式,同時也改變了經營方式。例如是微軟Office 365改變了以往銷售模式而以收取月費為主,再配合Onedrive、OneNote等工具,企業工作的方式也跟着被改變,空間限制減低,團隊合作性加強,專業性和協調能力依然重要。

大數據則是另一個熱門話題。企業面對大數據年代,第一是要接受數據是有價值的新觀念,而且這個價值可以高過產品本身。

以台北的Ubike為例,要騎Ubike就要先登記悠遊卡(就像香港的八達通),然後用這個卡到租賃站去刷卡借車,如果沒有車,App可以告訴你,哪個站有車或是什麼時候會有車還回來,在A點借的車也可以在B點還,所以Ubike的平台就存了什麼時候(When)、什麼人(Who)、在什麼地方(Where)借、還車(What)的眾多資料,如果這些資料只被用來作收費參考,就完全沒有大數據時代的思維,這些數據不只可以知道消費行為,還可以用來作都市再造。這樣看來,Ubike的收費標準不該是為了平衡消耗再加利潤,而是為了環保和都市行為分析,所以數據的價值可以完全高於產品本身。

據報載Netflix馬上要進入香港市場,Netflix是非常典型Movie one demand的大數據產業,從將電影串流(Streamline)到消費者端,業者可以完全掌握消費者行為,什麼時候(When)、誰(Who)、喜歡(Like)看什麼電影(What), 更重要的是不喜歡(Dislike)看什麼電影,業者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滿足大眾,甚至小眾需求,或甚至於創造需求,這樣可以完全改變並塑造消費行動。

總之,香港在互聯網+的年代機會是有的,關鍵在於觀念上有沒有跟得上。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24 Sep 2015

信報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人工智能會毀滅世界?

機壹觸 未來報告

人工智能會毀滅世界?

幾位科技達人也憂慮人工智能的發展。Elon Musk 稱人工智能發展為「召喚惡魔」和「可能比核武還危險」;霍金認為「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歷史的最後事件」(意謂導致人類滅亡);比爾蓋茨說「不太理解那些對人工智能毫不擔心的人」。像《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或《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的Ultron 等,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危險?

首先談談基本的重要知識。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可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是「弱人工智能」(ANI,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第二級是「強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第三級則是「超人工智能」(ASI,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弱人工智能」的定義是專門某一範疇的人工智能,例如我們常見的下棋、電腦遊戲、股票交易、洗衫煮飯等的人工智能都屬此類。它們與高級人工智能的顯著分別是沒有離開該範疇的能力,和缺乏較高階的智能模式,例如學習、計劃、組織、歸納等。「強人工智能」的定義就是能做到一個成年人的所有思考活動,包括上述的學習、計劃、引申等。而「超人工智能」就是比人類的智能範圍還要高的人工智能。

幾年前學術界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訪問了世界上最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問他們認為AGI何時會來到,也就是電腦在所有類型的思考上有着和成年人類一樣的思考力。最樂觀的估計是2025年,最消極的估計是2070年左右,而中位數和大多數是2040至2050年,即是距今20至30年後。

超越人類想像

「弱人工智能」是我們常見的,這不是我們需要擔心的。專家擔心的是「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為什麼?因為「強人工智能」若有着人類的思考能力,就代表它能改進自己的智能。而這亦代表着它的智能將會成指數型 (exponential) 上升直趨無限大。試想像一下。人類自1940年代第一部電腦誕生以來,用了100年從「弱人工智能」造到「強人工智能」。2040年,「強人工智能」誕生了。而達到「強人工智能」後,這電腦靠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智能,在12小時內就達「超人工智能」。

「超人工智能」是什麼?我們能理解什麼是智商80的智障人士,也理解什麼是智商180的天才資優生,但什麼是智商1880億的電腦,我們就不容易直接理解。這距離就好比蚯蚓和人類的距離。而這電腦的智能還會不斷向上呈指數型上升趨向無限大……這種智能提升,人類因受着腦脈衝、腦袋大小和細胞物質限制,是人類無法做到的。它的思考判斷就依賴其內部藉人工輸入、間接構成或經自動學習發展出的指令,但這指令的實行可以是人類倫理常識以外的,例如一個醫治疾病的「超人工智能」經計算後,發現最有效的解除疾病方法,是消滅全部有可能患病的人。

智商100-200的人類,能製造發光的燈泡和能到處連上互聯網的流動無線網絡和衞星,而智商1880億的電腦,能否從物理學科技上控制地球上每一個原子的位置?或完整破解基因序列,基因重組上解決一切疾病,甚至解除人類死亡的基因達到長生不死?甚至時間旅行和造出人工生命?這種「超人工智能」電腦若要消滅人類,根本不用發動戰爭,它可潛伏下來,殺人類一個措手不及,計劃到人類毫無還手之力,甚至幾分鐘內消滅全人類。

不過,倒轉來說,「強人工智能」亦很可能是人類需要的最後一個發明。因為以後就由這人工智能替人類做發明。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值得一提Murphy's Law。這定律指出,所有有可能出錯的地方都會出錯,只要可能性存在。現代人工智能發展,在一眾創投和科技融資的聲勢下,正在商業激烈競賽中高速成長。有專家指出,我們正缺乏着和人工智能發展同樣力度的對安全措施的研究。無論是好是壞,人工智能將帶來劃時代的改變,而且是我們有生之年。到底帶來的是服務人類,使人類帶到更高幸福的天使,還是毀滅世界的惡魔,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23 Sep 2015

信報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資訊年代的企管文化

美寶 經管錦言

資訊年代的企管文化

隨着智能手機應用及社交網絡的普及,加上如GoPro等拍攝科技的突破,令「視覺、影像」對人際溝通模式的影響愈趨重要,就如預測明年廣告收入將達到15億美元的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它的Director of Community, Amanda Kelso這樣形容:每天都有駱驛不絕的人流到Instagram,希望得到啟發,或從中學習世界的新事物。

Getty Images的Senior Director of Content Partnerships, Elodie Mailliet Storm則認為,影像是推動社會變革的一種重要的催化力量。2015年Getty Images發表的8大視覺趨勢(http://e.istockphoto.com/trends2015)為:(1)觀點角度、(2)信箱格式、(3)充滿格仔、(4)單色、(5)充滿感官、(6)超靜止、(7)多元人物、(8)動態的女性。其中以(1)觀點角度及(7)多元人物兩項值得討論。

觀點角度方面,Getty Images提到「視覺、影像」的觀點愈來愈個人化,這當然是由那些自拍神器、可穿戴(Wearable)的攝像鏡頭技術、方便使用的社交媒體所推動的。GoPro甚至推出可被動物佩戴的拍攝鏡頭,更令我們甚至可以狗狗的角度來看世界。

Google數據顯示,現在每天平均有破紀錄的9300萬張selfie在互聯網上載。更貼心,更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角度,是現今影像的一大趨勢,這類「視覺、影像」的應用,在最近的年輕勵志電影《破風》可見一斑。導演林超賢運用了大量的凌空拍攝,捕足台灣各地的奇美風景,營造壯麗而又危險的氣氛。

鼓勵員工多參與表達

另一個「視覺、影像」趨勢是不再單一的多元人物。多元人物才更能體現與表達現實世界,包括同性戀夫婦、殘障人物、不同的女性、各種體形和大小的人像。這些「視覺、影像」關鍵是使用表達及擁抱現實世界迷人的一面、多樣性和實質性。現今的企業,特別是市場推廣的專家,明白影像須能準確地代表現今多元的受眾。

在企業管理方面,鼓勵員工多參與、多表達,跟傳統的「從上而下」的溝通文化相比,孰好孰壞?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在「上」的已未必能全面掌握行業的所有資訊。鼓勵多角度多元化的參與,才可讓管理層有效地把市場這個拼圖拼砌出來。而市場亦因資訊爆炸,變化的步伐快速,在企業內建立有效率的溝通機制,才能令企業掌握先機。而且鼓勵員工參與和表達亦能提升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產生成就感,亦令公司付出的薪金產生最大的回報。

最近朋友談及她公司領袖培訓生(Management trainee)計劃,各培訓生培訓課程剛完成後紛紛想「闖出去」。其中有一個加入了一間資訊科技公司工作,在加入新公司只短短3個月,整個人脫胎換骨,判若兩人。

推動自由分享意見想法

由於舊公司的培訓制度相對依賴「師傅」的指導,在新公司,所有的公司產品都得靠自己在自學平台完成。這個培訓生對朋友說,以往在舊公司,要攪一個400人客戶活動,她要與多個部門開上幾個月的籌備會議。現在於新公司辦一個類似活動,由提意見到執行只需短短2星期,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關鍵是她感受到老闆對她的信任和委派責任。原來年輕人可以學得如此快!小妮子的新公司是大名頂頂的Google,令小妮子「升呢」的真正原因, 不是Google有超級無敵的新鮮人培訓課程,亦不是Google有超級無敵的教練或導師,而是Google的企業文化!

Google的企業文化,跟剛提到的觀點角度及多元人物兩個趨勢很相類,開宗明義成功之道首要是「人」。第二就是致力羅致包括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國籍等人才,務求切實反映世界各地不同市場的需求。第三是保持開放的文化,相信每個人都是功不可沒的貢獻者,推動自由分享想法和意見文化,例如每周的TGIF讓同事直接向高級管理層提出的問題和意見;辨公室的設計及內置的餐廳都是同一個目的,就是鼓勵團隊之間溝通、互動。

朋友說,動聽的企業文化比比皆是,一般都是只有口號,沒有做到,但Google提倡的企業文化,就在那位加入公司才3個月的小妮子身上不言而喻了。

同一位員工,差不多的薪金,她在Google裏的生產力、投入度及對公司業務理解和參與,均比之前的公司多出數倍。這並不是因為Google超卓的產品,而主要是因為其企業文化。今天的企業在市場上競爭、產品的研發、服務的提升固然重要,但企業營運成本控制,員工的生產力和素質提升,也可帶來可觀的效益。

現在年輕人所擁有的能力與知識,對世界的理解、掌握,可能已遠超乎你我的年輕時代。香港及一般亞洲國家的文化較注重經驗,講究論資排輩及階級觀念,很容易把年輕人的活力和創意壓下去,最終是一種資源浪費,亦削弱了不單是企業本身也是香港的競爭力。作為有遠見的企業領袖,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要快快拿出作領袖的氣魄,摒除落伍的論資排輩、由上而下的管理文化,有效地利用年輕人的觀點、多元,全面的與市場接觸,並迅速的回應,令企業邁向卓越。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2 Sep 2015

信報

打工致富嘅路已經唔通


打工致富嘅路已經唔通

一個有頭腦嘅大學畢業生,在2015年投身社會做事,比起我哋廿年前出道嘅,會有乜嘢分別?

人工可能分別唔大,而家比起廿年前,第一份工可能只係多兩千蚊。但係呢兩千蚊,廿年後嘅今日未夠你去睇場Madonna。廿年前出嚟做嘢,做三四年可以搬出嚟自己住,而家要等到結婚,兩份人工加埋先可以搬出嚟住。過去七年是租金火箭升空期,房屋租金個別可以升兩三倍,人工點會有兩三倍升幅?唔好話遲出世廿年,遲七年出道,世界已經唔同晒。

廿年前大把機會,你會覺得自己只會人工年年加,加到滿意為止。唔滿意,即走,魚唔過塘唔肥。今日,有腦嘅你知道機會唔係必然。可惜嘅係,唔係個個都有腦。

香港失業率奇低,世界艷羨水平,但係生活指數世界頂級水平,好多人已經跌落營營役役水平。有腦嘅大學生,如果睇得穿上一代打工致富嘅路已經唔通,夠膽出嚟博,用自己最叻最有興趣嘅本事搵食,佢仲有機會發達。

否則,一直打份工一心供斷層樓,恐怕捱唔到層樓供斷。

這代年輕人有條件去博

廿年前大學生走出嚟,其實唔夠而家啲後生仔咁好條件、咁多路數。廿年前,大學生真係出嚟賺錢畀家用,而家住埋食埋屋企,人工其實係零用。廿年前出過國留過學嘅,返到嚟英文都係麻麻地。而家放洋回來嘅,言行舉止係成個鬼仔,係真正識講英文,咯咯聲。佢哋冇即時負擔,要博要衝,起碼有五六年放膽去做。佢哋可以博中嘅成功機會大過廿年前。況且,廿年前嘅成功指標只有一個,就係搵到錢。

今日,後生仔起步已經唔窮,毋須要用搵錢嚟證明成功,大把唔用錢嘅指標去證明佢哋做得好,叻仔叻女。廿年前嘅大學生,唔會有呢啲視野同氣概。

每個年代都有新嘅發達方程式,只有嗰個年代嘅人先至見得到。而家嘅年代應該唔再係地產同股票,但至於係乜嘢,我希望呢代人有本事見得到。

22 Sep 2015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