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中英蜜運破地緣格局 歐洲諸國爭攻華經貿

中英蜜運破地緣格局 歐洲諸國爭攻華經貿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後馬不停蹄訪英,元首國事訪問冠上「超級」一詞,突顯非同尋常,英國官方熱情禮遇,高標準演繹了何謂超級。被暱稱「習大大」的一國之主,用「有遠見」這詞回贈英方,也算得上是不尋常的評價,至少在面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時聽不到這詞,透出親疏之別。而中英彼此以熱情打造「黃金十年」,更如蜜運的殿堂承諾,是不能靠動動嘴皮兌現的,須仗厚重的利益去經營,習主席今次帶去英國的禮單,是超過三百億英鎊貿易投資,將為英國創造三千九百個職位。

這份厚禮濃情,看來是值得的。英國堪稱是西方的異數,在中共打下江山立國之際,傲慢的斯太林還未打算承認襁褓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英國已於一九五○年率先承認,既促使蘇聯急忙跟上,也比美國直到一九七九年元旦新中國成立三十年才建交,行先了一大步。英國的遠見顯然基於看到雖一窮二白卻市場龐大的中國的經貿潛力,那是從鴉片戰爭誓要打開神州國門,就清晰起來的認知。這段歷史讓幾代中英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兩國關係,重視彼此的經貿利益。

正如習大大引用莎士比亞名句:「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英合作在複雜的時代,從過去走向未來,要揭開新一頁。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軍事圍堵中國之餘,還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將中國摒於圍外。中國牽頭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實行西進的策略反制,欲打破美國的地緣擠壓;正是英國不理盟友美國的阻攔,率先於西方陣營投入亞投行懷抱,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甚至宣稱「希望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好夥伴」,英國的堅定態度與帶動作用,成全中國重塑地緣格局的戰略,足以讓中共第五代領導班子感激圖報。習大大今次訪英,奠定中英間最廣泛最深入的經貿合作,揚言「利在兩國,惠及世界」。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與習近平會談後宣布中國正式參與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又表示兩人談及中國的「一帶一路」。雖然卡梅倫指中英關係不僅局限於財經和投資領域,兩國還致力於協力維護全球和平與穩定;雙方並談論網絡安全和人權問題。然而,經貿合作絕對是這次中英峰會的主旋律。

其實,歐洲投身亞投行的何止英國,財困各國在歐債危機後,無不紛紛寄望中國施以援手,強化彼此的經貿往來。撇開經貿如何提升不說,中國僅僅開放國民遊歐,已顯出其巨大的帶動能量。這現象與以往基於鄙視中國的制度,尤其不認同中國人權,捨得犧牲經貿利益加以抵制,存在很大的落差。前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也表示,爭奪北京好感的競爭愈來愈狂熱,歐盟成員國間的競爭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

歐洲近年受到歐債危機、希臘脫歐、烏克蘭戰事、難民壓境連串困擾,給中國切入可乘之機,令歐洲成為美國打壓中國後,中國向西拓進的地緣出路。以甘詞厚禮開路,中國顯然先聲奪人。習大大訪英後,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將接着東來訪華,或多或少有點不讓英國專美。

事實上,歐洲主要國家開門揖迎中國來投資,是解決本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助力。何況,凡事計算代價,老練的歐洲政要不會純粹替北京抬轎,他們也會逼北京開放門戶,只要西方國家齊心促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均有機會分食中國經貿大餅。現成例子之一,早前入股電視廣播(TVB)的「中國梅鐸」黎瑞剛,旗下華人文化產業基金便趁習主席今次訪英,把英國默林娛樂集團引入上海,興建LEGOLAND(樂高樂園),日後將以合資形式在內地建立多種形式的主題公園,包括中國動漫題材的文化娛樂項目。

習近平早已作出深入改革開放的承諾,並在踏實地推動,雖說中國分化歐洲,同樣也成為歐洲各國合力攻入中國的機遇。習主席形容中英要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中國何嘗不也歡迎其他歐洲國家,結成共同體?在這前提下,中國吸納外國投資的同時,還要包容海外的政治法制優勢,正如習大大說的「國無長強、國無長弱」,中國全面推動依法治國,既吸收中華法治傳統,也借鑑世界各國做法。他特別提到,英國最先探索代議制,而中國民本法治源遠流長,兩國可增加交流互相借鑑。中國明白世界利益共同體中,各國強弱態勢無定,彼此學習促進,不應恃強凌弱,既敲打美國,也鼓勵英國,又自我警戒。習近平既已放話,訪英成為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表白,世界必緊盯中國是這麼說的,是否這麼做。

22 Oct 2015

信報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傳感器帶來之革命


算者 數據人語

傳感器帶來之革命

什麼是資料能力社區化?我認為,簡單地說,即是如何讓資料的能力更有效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美國政府的理念是,資料的擁有者為大眾市民,自己僅是監管者;更誇張的是,如果政府部門的資料要選擇不公開,也得先給個說法。這就是未來智慧城市的基礎和根基。

最近,奧巴馬政府又宣布,將增加1.6億美元(約12.5億港元)的投資用於智慧城市專案,迎接大資料和低價感測器帶來的革命。這項投資將用於聯邦研究和超過25項的技術合作,其目的為改善交通堵塞、降低犯罪率、管理天氣變化造成的損失、提升城市服務效率,以及廣義的經濟增長。超過20座美國城市將通過跟高校及技術公司合作,加入到智慧城市專案中。

白宮稱,「市政領袖、資料科學家、技術專家以及技術公司將聯合起來打造智慧城市,建立基礎設施以不斷地提升資料的收集、整合和利用,從而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

美13億研建智慧城市

何謂智慧城市?其基礎設施在於物聯網。它是互聯網的延伸,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路的連接,並互通資訊成為一個巨大網路。

城市是物聯網開發和應用最有力的實驗田。美國政府這次增加的投資將用於公共安全、能源、健康、交通及天氣項目;國土安全局、能源部、商業部及環境保護局將負責這些項目,其中1000萬美元用於線下的計算和網路集成,例如智慧建築項目。芝加哥大學將研究Array of Things的開發,這是一個包括500個節點的基礎設施開發,以便在城市地區快速地部署感測器、嵌入系統及計算和交流系統。相關工業界的參與包括AT&T在10個智慧城市部署一系列網路系統,用於智慧量表、交通管理和公共安全。與此同時,國土安全局將和國家標準局共同合作使用智慧城市資料及分析和預測模型,這是國土安全局的5年5000萬美元開發緊急回應技術項目的一部分。

算者忽發奇想,如果把城市比喻為網站,那麼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互聯,甚至設備之間的跨市互聯,也相信是未來的重要趨勢啊!因此,設計智慧城市的時候,千萬不能抱着獨善其身的傳統思維。萬物互聯將會更充分地讓我們體會到,地球是平的,國界愈來愈不重要。

算者

資深數據人,深信廟算者小勝,不算不勝。

20 Oct 2015

信報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紓緩長期腰背痛

紓緩長期腰背痛

醫學報告顯示,約八成成年人一生中會經歷最少一次腰背痛。人的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椎組成。

每節脊椎骨保護着脊髓神經脊,而脊椎上肌肉則輔助身體做出各種動作。腰背痛通常是指由腰背位置,如肌肉、肌腱、椎間盤或椎骨關節所引發之痛楚。腰背痛原因很多,有些是腰椎的病變造成,有些是長期姿勢不良或肥胖等造成。

另外,長期坐臥、不適當彎腰提舉重物也可能導致腰背痛。隨着年齡增長,加上缺乏運動,可能造成肌力不足,腰痛患者的比例也會愈來愈高。而長者背痛則大多是由於骨骼系統退化引起,如椎間盤退化及椎骨關節老化等。

腰背痛如何紓緩?有些人休息數天,塗點止痛膏或吃止痛藥便可紓緩痛楚。

部分病情嚴重者會去看醫生,之後會轉介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會利用電療、熱療、腰椎牽引、手法治療、針灸、姿勢矯正和運動療法等方法去醫治。這些治療可以放鬆肌肉,減輕局部疼痛,幫助腰背回復正常,避免脊神經受到刺激。

可以說,腰背痛是一個訊號,提醒大家要留意自己的身體和習慣。減少腰背痛應從預防着手,包括糾正不良姿勢及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工作。

良好坐姿應該是坐着時保持背部挺直及收腹,椅子高度要適合,膝、髖關節與腰成直角彎曲,雙腳可平放地上,腰部有足夠承托。面向前方,避免頸部歪斜或前傾。正確站姿則是頭抬起、眼向前、左右肩膊平衡放鬆;胸微挺收腹、保持脊柱的自然S形弧位。當提舉重物時要注意姿勢,分腿站近要搬運之物件,曲膝挺腰,下肢發力,避免過分拉伸腰背。

工作前後,亦應定時做背部伸展運動,增強肌肉、韌帶柔韌度。如果養成恒常運動的習慣如游泳及多做腹部及深層背肌強化運動,可增加活動機能,減低受傷機會。腰背痛是現代都市最常見的病痛之一。

減少腰背痛的關鍵在於大家能夠明白處理腰背痛的正確觀念,加強自我管理意識,養成恒常運動的習慣,保持腰背健康。

作者為賽馬會流金匯一級物理治療師

24 Sep 2015

信報

腦內慢性瘀血

熊偉民醫生 腦當益壯

腦內慢性瘀血

相信任何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試過頭痛!醫學上頭痛的成因非常多,但有一種在長者身上偶有發生的病症──「慢性硬膜下血腫」值得在此一提。此病症其實頗常見,只是一般人未必認識了解。所謂「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一種在腦部內的慢性積血;而瘀血則位於大腦與腦硬膜之間。典型的患者為老人家,往往病人在確診之前數星期均有經歷過頭部受碰撞的情況,而所謂的「碰撞」有時並不明顯,甚至連長者自己也未必有印象。無論如何,患者會感到有持續性的頭痛,且會日益嚴重。另外也會有嘔吐、肢體無力等病徵。嚴重個案更會因腦壓過高而有生命危險!

在這裏讓我先說明為何「慢性硬膜下血腫」會多在長者中發病。在長者中,因腦部退化收縮的緣故,腦部跟頭骨之間的「虛位」會愈來愈大而形成一個由腦水所填滿的空間。長者如有頭部劇烈搖晃或碰撞時,大腦跟頭骨會有着頗大的相互移動,令腦部血管受損而流血。一般流血的速度和血壓都不太高,在碰撞後初期長者並不會有太大的病徵,所以並不以為然。但數星期(典型時間為3星期)後,由於腦膜下腔的瘀血在被消化時會吸水膨脹,漸漸腦壓升高而產生病徵。

在醫治方法上,可分為保守治療或以手術消除瘀血。前者乃指有計劃地監察瘀血對腦部的壓力變化和病人的臨床病情。如果瘀血不多而病人情況穩定的話,可在一段時期後覆照掃描,已確定血塊逐漸地被吸收為止。相反,如果病人在起初時已頗嚴重,或者血塊在往後掃描上發現壓力有加強的趨勢,腦科醫生便會建議動手術來清除血腫。

至於腦科手術來說,多會進行「顱骨鑽孔引流」。顧名思義,此手術是在頭顱有瘀血的一面鑽上一至兩個孔,瘀血便能由此放出。一般情況下,手術可在一小時內完成,腦內壓力便會回復正常,病徵得以消除,而病人亦應會完全康復呢!

作者為腦外科專科醫生

hungwme@gmail.com

24  Sep 2015

信報

香港在互聯網+年代的機會


杜志挺 商管啟示

香港在互聯網+年代的機會

內地近年來大力強化互聯網+,互聯網+的英文可以是「Internet+」或是「+Internet」,但意思不同,如果是Internet+, 就是用互聯網為主體,其他商業活動圍繞着互聯網平台進行。例如Alibaba是個互聯網平台,Internet+的概念就是支持並發展這類平台,因為網絡效用的關係,這種平台有很大的流量。

平台價值和流量是指數函數關係,所以使用者享用的平台價值非常高;相對地,競爭對手的流量如果小,特別是新進的對手,他的平台價值就遠不如既有的成熟平台,因此無法與之競爭。以此類推,香港要發展一個電子商貿平台與內地競爭,是沒有可能的,除非這個平台是一種限制性平台,就是一個平台具有先天限制,無法直接由外部移入。

「智慧型都市」就是一種限制性平台,因為每個都市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限制,以致於在一個都市適用的模式,另一個都市可能不適合,而發展一個新平台早期需要投入很多資金來吸引流量,因為早期流量小,平台價值低,很難吸引使用者,所以早期發展都是補貼使用者,以吸引人流。

雲端科技改變工作方式

發展智慧都市也需要用同樣的概念思考,如何讓早期使用者有誘因參與。舉例來說,如果所有香港人使用5G都是完全免費,就會有蜂擁的人開始享用這種極速通訊速度,許許多多的創意就會出來,特別是如果聯結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就有太多可能。比如居家可以裝置許多物聯網設備,像冰箱、馬桶等,這些設備和家庭醫師連線(或透過醫院和醫管局),經記錄、分析健康狀況後,當有需要注意的狀況發生時,家庭醫師就可以主動到訪,所以家庭醫師不再是坐在診所裏等病人上門,而是主動探訪病人,也不需要讓病人在不舒服的身體上,加上更多不舒服的等待時間。

這個免費的5G會激發更多O2O(Online to offline)的創新應用,像是現在流行的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中的Uber、Airbnb、GoGoVan等,在節奏快的大都市,特別適合發展。記得早期香港還有像八達通這種智慧都市產品,可以讓人引以為傲,現在好像想不出什麼領先的應用產品。

+Internet是不同的概念,是Business+Internet,就是企業經營要藉助互聯網向上提升,現在熱門的雲端科技和大數據都是很好的工具。近年藉由高速並可靠的網絡成長,便於分享與合作的雲端科技已經大大改變工作方式,同時也改變了經營方式。例如是微軟Office 365改變了以往銷售模式而以收取月費為主,再配合Onedrive、OneNote等工具,企業工作的方式也跟着被改變,空間限制減低,團隊合作性加強,專業性和協調能力依然重要。

大數據則是另一個熱門話題。企業面對大數據年代,第一是要接受數據是有價值的新觀念,而且這個價值可以高過產品本身。

以台北的Ubike為例,要騎Ubike就要先登記悠遊卡(就像香港的八達通),然後用這個卡到租賃站去刷卡借車,如果沒有車,App可以告訴你,哪個站有車或是什麼時候會有車還回來,在A點借的車也可以在B點還,所以Ubike的平台就存了什麼時候(When)、什麼人(Who)、在什麼地方(Where)借、還車(What)的眾多資料,如果這些資料只被用來作收費參考,就完全沒有大數據時代的思維,這些數據不只可以知道消費行為,還可以用來作都市再造。這樣看來,Ubike的收費標準不該是為了平衡消耗再加利潤,而是為了環保和都市行為分析,所以數據的價值可以完全高於產品本身。

據報載Netflix馬上要進入香港市場,Netflix是非常典型Movie one demand的大數據產業,從將電影串流(Streamline)到消費者端,業者可以完全掌握消費者行為,什麼時候(When)、誰(Who)、喜歡(Like)看什麼電影(What), 更重要的是不喜歡(Dislike)看什麼電影,業者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滿足大眾,甚至小眾需求,或甚至於創造需求,這樣可以完全改變並塑造消費行動。

總之,香港在互聯網+的年代機會是有的,關鍵在於觀念上有沒有跟得上。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24 Sep 2015

信報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人工智能會毀滅世界?

機壹觸 未來報告

人工智能會毀滅世界?

幾位科技達人也憂慮人工智能的發展。Elon Musk 稱人工智能發展為「召喚惡魔」和「可能比核武還危險」;霍金認為「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歷史的最後事件」(意謂導致人類滅亡);比爾蓋茨說「不太理解那些對人工智能毫不擔心的人」。像《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或《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的Ultron 等,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危險?

首先談談基本的重要知識。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可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是「弱人工智能」(ANI,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第二級是「強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第三級則是「超人工智能」(ASI,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弱人工智能」的定義是專門某一範疇的人工智能,例如我們常見的下棋、電腦遊戲、股票交易、洗衫煮飯等的人工智能都屬此類。它們與高級人工智能的顯著分別是沒有離開該範疇的能力,和缺乏較高階的智能模式,例如學習、計劃、組織、歸納等。「強人工智能」的定義就是能做到一個成年人的所有思考活動,包括上述的學習、計劃、引申等。而「超人工智能」就是比人類的智能範圍還要高的人工智能。

幾年前學術界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訪問了世界上最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問他們認為AGI何時會來到,也就是電腦在所有類型的思考上有着和成年人類一樣的思考力。最樂觀的估計是2025年,最消極的估計是2070年左右,而中位數和大多數是2040至2050年,即是距今20至30年後。

超越人類想像

「弱人工智能」是我們常見的,這不是我們需要擔心的。專家擔心的是「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為什麼?因為「強人工智能」若有着人類的思考能力,就代表它能改進自己的智能。而這亦代表着它的智能將會成指數型 (exponential) 上升直趨無限大。試想像一下。人類自1940年代第一部電腦誕生以來,用了100年從「弱人工智能」造到「強人工智能」。2040年,「強人工智能」誕生了。而達到「強人工智能」後,這電腦靠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智能,在12小時內就達「超人工智能」。

「超人工智能」是什麼?我們能理解什麼是智商80的智障人士,也理解什麼是智商180的天才資優生,但什麼是智商1880億的電腦,我們就不容易直接理解。這距離就好比蚯蚓和人類的距離。而這電腦的智能還會不斷向上呈指數型上升趨向無限大……這種智能提升,人類因受着腦脈衝、腦袋大小和細胞物質限制,是人類無法做到的。它的思考判斷就依賴其內部藉人工輸入、間接構成或經自動學習發展出的指令,但這指令的實行可以是人類倫理常識以外的,例如一個醫治疾病的「超人工智能」經計算後,發現最有效的解除疾病方法,是消滅全部有可能患病的人。

智商100-200的人類,能製造發光的燈泡和能到處連上互聯網的流動無線網絡和衞星,而智商1880億的電腦,能否從物理學科技上控制地球上每一個原子的位置?或完整破解基因序列,基因重組上解決一切疾病,甚至解除人類死亡的基因達到長生不死?甚至時間旅行和造出人工生命?這種「超人工智能」電腦若要消滅人類,根本不用發動戰爭,它可潛伏下來,殺人類一個措手不及,計劃到人類毫無還手之力,甚至幾分鐘內消滅全人類。

不過,倒轉來說,「強人工智能」亦很可能是人類需要的最後一個發明。因為以後就由這人工智能替人類做發明。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值得一提Murphy's Law。這定律指出,所有有可能出錯的地方都會出錯,只要可能性存在。現代人工智能發展,在一眾創投和科技融資的聲勢下,正在商業激烈競賽中高速成長。有專家指出,我們正缺乏着和人工智能發展同樣力度的對安全措施的研究。無論是好是壞,人工智能將帶來劃時代的改變,而且是我們有生之年。到底帶來的是服務人類,使人類帶到更高幸福的天使,還是毀滅世界的惡魔,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23 Sep 2015

信報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資訊年代的企管文化

美寶 經管錦言

資訊年代的企管文化

隨着智能手機應用及社交網絡的普及,加上如GoPro等拍攝科技的突破,令「視覺、影像」對人際溝通模式的影響愈趨重要,就如預測明年廣告收入將達到15億美元的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它的Director of Community, Amanda Kelso這樣形容:每天都有駱驛不絕的人流到Instagram,希望得到啟發,或從中學習世界的新事物。

Getty Images的Senior Director of Content Partnerships, Elodie Mailliet Storm則認為,影像是推動社會變革的一種重要的催化力量。2015年Getty Images發表的8大視覺趨勢(http://e.istockphoto.com/trends2015)為:(1)觀點角度、(2)信箱格式、(3)充滿格仔、(4)單色、(5)充滿感官、(6)超靜止、(7)多元人物、(8)動態的女性。其中以(1)觀點角度及(7)多元人物兩項值得討論。

觀點角度方面,Getty Images提到「視覺、影像」的觀點愈來愈個人化,這當然是由那些自拍神器、可穿戴(Wearable)的攝像鏡頭技術、方便使用的社交媒體所推動的。GoPro甚至推出可被動物佩戴的拍攝鏡頭,更令我們甚至可以狗狗的角度來看世界。

Google數據顯示,現在每天平均有破紀錄的9300萬張selfie在互聯網上載。更貼心,更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角度,是現今影像的一大趨勢,這類「視覺、影像」的應用,在最近的年輕勵志電影《破風》可見一斑。導演林超賢運用了大量的凌空拍攝,捕足台灣各地的奇美風景,營造壯麗而又危險的氣氛。

鼓勵員工多參與表達

另一個「視覺、影像」趨勢是不再單一的多元人物。多元人物才更能體現與表達現實世界,包括同性戀夫婦、殘障人物、不同的女性、各種體形和大小的人像。這些「視覺、影像」關鍵是使用表達及擁抱現實世界迷人的一面、多樣性和實質性。現今的企業,特別是市場推廣的專家,明白影像須能準確地代表現今多元的受眾。

在企業管理方面,鼓勵員工多參與、多表達,跟傳統的「從上而下」的溝通文化相比,孰好孰壞?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在「上」的已未必能全面掌握行業的所有資訊。鼓勵多角度多元化的參與,才可讓管理層有效地把市場這個拼圖拼砌出來。而市場亦因資訊爆炸,變化的步伐快速,在企業內建立有效率的溝通機制,才能令企業掌握先機。而且鼓勵員工參與和表達亦能提升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產生成就感,亦令公司付出的薪金產生最大的回報。

最近朋友談及她公司領袖培訓生(Management trainee)計劃,各培訓生培訓課程剛完成後紛紛想「闖出去」。其中有一個加入了一間資訊科技公司工作,在加入新公司只短短3個月,整個人脫胎換骨,判若兩人。

推動自由分享意見想法

由於舊公司的培訓制度相對依賴「師傅」的指導,在新公司,所有的公司產品都得靠自己在自學平台完成。這個培訓生對朋友說,以往在舊公司,要攪一個400人客戶活動,她要與多個部門開上幾個月的籌備會議。現在於新公司辦一個類似活動,由提意見到執行只需短短2星期,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關鍵是她感受到老闆對她的信任和委派責任。原來年輕人可以學得如此快!小妮子的新公司是大名頂頂的Google,令小妮子「升呢」的真正原因, 不是Google有超級無敵的新鮮人培訓課程,亦不是Google有超級無敵的教練或導師,而是Google的企業文化!

Google的企業文化,跟剛提到的觀點角度及多元人物兩個趨勢很相類,開宗明義成功之道首要是「人」。第二就是致力羅致包括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國籍等人才,務求切實反映世界各地不同市場的需求。第三是保持開放的文化,相信每個人都是功不可沒的貢獻者,推動自由分享想法和意見文化,例如每周的TGIF讓同事直接向高級管理層提出的問題和意見;辨公室的設計及內置的餐廳都是同一個目的,就是鼓勵團隊之間溝通、互動。

朋友說,動聽的企業文化比比皆是,一般都是只有口號,沒有做到,但Google提倡的企業文化,就在那位加入公司才3個月的小妮子身上不言而喻了。

同一位員工,差不多的薪金,她在Google裏的生產力、投入度及對公司業務理解和參與,均比之前的公司多出數倍。這並不是因為Google超卓的產品,而主要是因為其企業文化。今天的企業在市場上競爭、產品的研發、服務的提升固然重要,但企業營運成本控制,員工的生產力和素質提升,也可帶來可觀的效益。

現在年輕人所擁有的能力與知識,對世界的理解、掌握,可能已遠超乎你我的年輕時代。香港及一般亞洲國家的文化較注重經驗,講究論資排輩及階級觀念,很容易把年輕人的活力和創意壓下去,最終是一種資源浪費,亦削弱了不單是企業本身也是香港的競爭力。作為有遠見的企業領袖,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要快快拿出作領袖的氣魄,摒除落伍的論資排輩、由上而下的管理文化,有效地利用年輕人的觀點、多元,全面的與市場接觸,並迅速的回應,令企業邁向卓越。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2 Sep 2015

信報

打工致富嘅路已經唔通


打工致富嘅路已經唔通

一個有頭腦嘅大學畢業生,在2015年投身社會做事,比起我哋廿年前出道嘅,會有乜嘢分別?

人工可能分別唔大,而家比起廿年前,第一份工可能只係多兩千蚊。但係呢兩千蚊,廿年後嘅今日未夠你去睇場Madonna。廿年前出嚟做嘢,做三四年可以搬出嚟自己住,而家要等到結婚,兩份人工加埋先可以搬出嚟住。過去七年是租金火箭升空期,房屋租金個別可以升兩三倍,人工點會有兩三倍升幅?唔好話遲出世廿年,遲七年出道,世界已經唔同晒。

廿年前大把機會,你會覺得自己只會人工年年加,加到滿意為止。唔滿意,即走,魚唔過塘唔肥。今日,有腦嘅你知道機會唔係必然。可惜嘅係,唔係個個都有腦。

香港失業率奇低,世界艷羨水平,但係生活指數世界頂級水平,好多人已經跌落營營役役水平。有腦嘅大學生,如果睇得穿上一代打工致富嘅路已經唔通,夠膽出嚟博,用自己最叻最有興趣嘅本事搵食,佢仲有機會發達。

否則,一直打份工一心供斷層樓,恐怕捱唔到層樓供斷。

這代年輕人有條件去博

廿年前大學生走出嚟,其實唔夠而家啲後生仔咁好條件、咁多路數。廿年前,大學生真係出嚟賺錢畀家用,而家住埋食埋屋企,人工其實係零用。廿年前出過國留過學嘅,返到嚟英文都係麻麻地。而家放洋回來嘅,言行舉止係成個鬼仔,係真正識講英文,咯咯聲。佢哋冇即時負擔,要博要衝,起碼有五六年放膽去做。佢哋可以博中嘅成功機會大過廿年前。況且,廿年前嘅成功指標只有一個,就係搵到錢。

今日,後生仔起步已經唔窮,毋須要用搵錢嚟證明成功,大把唔用錢嘅指標去證明佢哋做得好,叻仔叻女。廿年前嘅大學生,唔會有呢啲視野同氣概。

每個年代都有新嘅發達方程式,只有嗰個年代嘅人先至見得到。而家嘅年代應該唔再係地產同股票,但至於係乜嘢,我希望呢代人有本事見得到。

22 Sep 2015

信報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梁特天津顧問怎樣當的.安倍二戰道歉怎樣說的

梁特天津顧問怎樣當的.安倍二戰道歉怎樣說的

上周一筆者文章剛談到大陸企業在腐敗的政經環境底下「拉關係搞出人命」,沒兩三天(8月12日)就發生天津塘沽化學倉庫大爆炸慘劇,死亡人數過百,輕重傷者不計其數,財物損失更不在話下,委實令國人黯然神傷,以致黨中央、中宣部籌劃經年、準備鋪天蓋地推出的「二戰結束70周年」的各種宣傳、慶典、外交活動和反日姿態,國內外民眾似乎都提不起很大興趣,對日相安倍的談話,也起碼暫時置諸腦後。大家關注的,除了爆炸之後救死扶傷的急切事,就是偶發災難後面的各種體制必然、「法治國家」裏的無法度。這個緩急輕重,不僅在大陸如是,在香港亦然,所以筆者今天談天津、日本二事,同樣是按這個先後次序。

一、天津受的災變,梁特當的顧問

一個慣於在災變現場封鎖消息的管治體,絕對不會容許民眾對出事現場背後的政經黑幕和人脈線索探頭探腦,所以,大陸媒體裏對天津此次出事倉庫公司(瑞海物流)總經理只峰是否前副市長(管消防)只昇華的兒子、公司大老闆李某是不是前天津政界巨頭李瑞環的弟弟李瑞海的兒子這兩大質疑,一下子都給中共的官方網警和御用喉舌喝停,有關的文字和已得的搜索結果,很快從大陸互聯網上消失,只能見諸一些海外陸人網站【註1】。

這個情況,在香港好一點。天津爆炸發生未久,「好事者」便已經從網上索得有趣舊聞:梁特2013年曾到天津訪問,之後不僅自詡早於1993年便獲當地官員委作市政府顧問,還誓言要讓「土地面積不及天津一個零頭的香港」向「發展得那麼好」的天津學習。學習什麼呢?梁特的答案會讓港人聽了心臟病發:「要學習天津的長遠整體土地規劃。」此事有視頻紀錄為證,大家可以拿來看看,之後想想一些切身的大問題【註2】。

天津塘沽大爆炸,揭露出一個不可饒恕的事實。

根據大陸2001年開始實施的《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的規定,像瑞海那樣的中型(550至9000方米)危險化學品倉庫,選址地點須在「遠離市區和居民區的當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和河流下游的地域」,並「與周圍公共建築物、交通幹線、工礦企業等距離至少保持1000米。」【註3】

這次爆炸原點的1000米之內,有好幾處密集的居民點,其中一個萬科集團開發的居民點,與原點僅距600米,住了2000多人;另外一個稍為遠一些,也有居民900餘。根據事發之後的報道,居民點所在,有時處於爆炸原點的上風位、有時處於下風位(海邊的日照風效應,決定近岸風向每天在午前和傍晚逆反兩次);因此,爆炸之後空氣污染影響到附近居民,最後都不得不疏散。然而,萬科居民點的批地年份(2010),是在涉事的瑞海物流公司成立(2011)並獲得批地之前。這是怎麼搞的?

此外,離這次爆炸原點不足600米處,後來還蓋了一條高速公路;在這次爆炸事件中,所有當時經過此公路的客貨車輛,無論大小,一律報廢,此外還有司機和乘客傷亡的報道【註4】。由此可見,危險品倉庫、公路、居民點這三者的選址,最後全部違反上述《要求》中的三項規定──有關倉庫必須「遠離市區和居民區」、必須「處於下風向」、必須「與公共建築至少距離1000米」。

這裏牽涉的無疑正正是一個「長遠整體土地規劃」裏的「有法不依」、「有規必違」的問題。這種問題,並不是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獨有,而是早就在大陸每個省份每個城市牽涉土地規劃的事情裏經常出現,已經變成「特色」。大陸近年各地出現的群體性反PX選址、反石化設廠等事情,都與此有關,早已經成為社會、政治問題,影響到政權穩定。由此引伸出三個港人關心的問題:

(一)我們的特區行政長官,這位搞城市土地價值估算出身的專業人士,理應深刻了解合理合法利用土地的重要性,為何要求在這方面絕對先進的香港反過來向腐敗落後的大陸學習?「學」到了什麼?3年來在香港落實了哪些?

(二)梁振英1993年起當了天津市的顧問,該市理應通過他學習到不少香港在長遠整體土地規劃方面的先進經驗,為何卻在20年後出現批地用地方面的嚴重錯誤,導致這次包含至少百多條人命損失的大災難?他這個顧問是怎樣當的?

(三)顧問反而變成學生,要向天津學習,是何道理?

這些問題,大家自有答案,不必筆者畫公仔畫出腸。重要的一點是:梁氏在香港受專業教育,之後留學英國,所受訓練都是一流的,乃是他日後在土地估值專業上有所成就的基礎。可是,當他選擇了跟隨共產黨、向權力一面倒之後,表忠自殘便來得比專業識見重要;於是,我們看到了那些「先進跟落後」、「顧問變學生」的毛式共產世界奇幻。

不過,單是指着梁振英一個人作此批評,對他並不公道。他的情況反映一個規律:任何專業人士、知識分子,一旦跟了共產黨,必然失去專業的操守、知識的良知;影響所及,關乎一國一地之命運,豈止死人塌樓!這方面的事例,不僅在1949年之後的國史裏一覽無遺,在目下的香港,除了土地估值專業的表表者符合這個規律之外,任憑你是什麼名牌的大學校長、什麼領域的權威大教授,也逃不出「馬屁後面無尊嚴」這個宿命。

二、安倍晉三說了什麼?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了「戰後70年談話」,先同時面世的,是日文原版和官方英文版;韓文版和中文版則於當日「稍後時間」(接近午夜)在駐韓、中兩國首府的日本大使館網站首頁上登出。事涉外交,見微知著,這些不同語文的版本發放的先後次序,無疑反映安倍談話的第一受眾是日本本國國民和西方國家,後者即談話中特別提到的「曾經作為敵國激烈交火的美國、澳洲、歐洲各國」;其次才是韓、中兩國【註5】。

在如此一個「自話由我自說、意思各自解讀」的「談話」裏,安倍首先談的是日本的、也是安倍自己的二戰歷史觀,其要點有兩個,一個顯,一個隱。這個歷史觀的起點是19世紀中葉,當時正值西方帝國主義大舉入侵東亞(含東南亞);轉折點則是1931年的「滿洲事變」(中國人說的「9.18事變」)。在這段時間裏,日本自認是一個受西方壓迫而奮起自衞並引領其他受侵國共同對抗西方列強的弱國。同期間,日本打贏了「日俄戰爭」,安倍認為是「鼓舞了許多處在殖民統治之下的亞洲和非洲的人們」。的確,根據中國留美名經濟專家劉大中的計算,就是到了1935年,日本的人均GDP按當時的滙率計算,也不過是美國的8分1左右,絕對不算富強【註6】。

但是,在上一代無論持什麼黨派立場的中國人當中,認知完全相反:日本是百分之百的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且還是最強大最兇猛的一個。在大陸,更由於共產黨自成立之後一直親蘇,所以一般人不視俄國為帝國主義的重要一員,而對日俄之戰,頂多視為帝國主義陣營裏的狗咬狗骨、新興的強者打敗了積弱的舊者。

在這個史觀之下,日本犯的錯誤,主要是在於採取了戰爭、哪怕是殘酷戰爭的手段,以「挑戰者」的角色,謀求達到驅逐西方列強這個最後未竟的目的。錯誤的開始,就是1931年的「滿洲事變」,而究其原因,安倍認為是「(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歐美各國以捲入殖民地經濟來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從而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大打擊。此間,日本的孤立感加深,試圖依靠實力解決外交和經濟上的困境。」

這個史觀裏,安倍沒有說的部分是,1931年之前的日本是無詬的。由此推論,1894年的「甲午之戰」及1895年日、清之間簽訂的《馬關條約》、從清國手上取得台灣,統統無可厚非(甲午之戰前夕,西方國家清一色看好清國,認為革新後的北洋海軍完全可以擊敗日本海軍,結果盡跌眼鏡)。這個史觀的這個部分,韓、中兩國如果看清楚了,肯定無法接受。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澳洲、德國等的國家領導人和主要媒體裏的輿論,對安倍的談話基本上收貨,美國尤其正面,無形中也是接受了(起碼不特別想挑戰)日本的這個歷史觀點。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安倍對西方說話的目的,泰半達到了。

面對其國內受眾,安倍說的最重要一點則是:「現在我國國內戰後出生的一代已超過了總人口的80%;我們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這等於是說:日本道歉夠了,到此為止。一般日本人,特別是年輕一輩,都對韓、中兩國無視日本戰後對世界的貢獻,特別是對韓、中兩國的經濟援助,卻不斷要求日本為二戰侵略道歉感到不耐煩,覺得二戰那回事,已經成為兩國對日本的「政治提款機」,因此會覺得安倍的講法很對頭。

西方國家當中,則由於美、英、澳洲等主要成員國都是普通法國家,「子女一般無責任代父母身後還清債務」的普通法概念根深柢固,所以對安倍的提法完全可以接受。韓、中兩國輿論雖然都留意到這點,卻未能作出有效對應。如此,最遲20年後,為二戰道歉將作為日本「歷史陳跡」保留下來,亦即安倍說的「我國對在那場戰爭中的行為多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這些歷代內閣立場今後也將是堅定不移的。」

大家應該留意,安倍出生於1954年,本身就是戰後的一代,所以根據他的提法,他完全可以覺得不必再「道歉」,因為他的兩位前任說過的(承認侵略並由衷道歉)已然足夠。那兩位他的前任,一是戰前1924年生的村山富市,一反省就有罪惡感;一是二戰期間1942年生的小泉純一郎,勉強也可說是戰後一代,然而卻與戰後不同的政治環境裏成長的安倍不一樣,罪惡感似有若無,參拜靖國神社同時又可以向韓、中兩國親口道歉。世代的不同,思想感情也有分別。日本如此,西方國家何嘗不是?安倍的功夫很到家,為自己、為下一代發了言,美國說OK。這個OK很有份量,不單因為美國至今還是西方的大哥頭,還因為美軍是二戰西方盟國當中與日軍對抗死傷最多的國家,美國收貨,其他西方國家便再沒有置喙的餘地;其餘東亞國家,面對中國在南海的威脅要靠美國撐腰,更是沒其他說法。

台灣的反應,也相當正面;總統馬英九這位有名的反日派,也只是要求安倍實踐他的諾言而已,並沒有表達對安倍談話的什麼不滿。這也是安倍的一大收穫;給出的甜頭,不過是在談話裏把「台灣」與「中國」作為國家平排,而代價只是招來大陸方面的幾聲小罵而已。二戰時,日中之間的戰鬥,中國方面九成以上是由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軍隊打的,因此,中國人收貨不收貨,台灣有不可忽視的發言權。

奇怪的是,韓、中兩國讀了安倍的「談話」,異口同聲都是斤斤計較於安倍懺悔了沒有、安倍談話是否真誠等主觀臆測上,完全沒有注意到他開宗明義提出的二戰歷史觀,也無法有效對應他的「血債到此為止、責任不留子孫」的切割手術。安倍瞻前顧後,眼界放得比較遠,而韓、中領導人,愛國有餘,目光卻無疑太短淺,為了爭一口氣,卻在國際層面輸了一個關鍵的回合。

【註1】例如,居美陸人最多瀏覽的網站《文學城》14日登載了資料十分豐富的文章〈挖一下瑞海國際的神秘背景 人脈非常雄厚(組圖)〉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8/14/4485201.html

【註2】梁振英訪問天津、誓言要向天津學習土地規劃的視頻可參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oEFKIo1M

【註3】參考大陸官方的《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的6.1.1b及c節。這個文件的規格,屬於「強制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其前言第一句就申明「全部技術內容為強制性」;更諷刺的是,兩個起草單位竟然包括「天津裕華經濟貿易總公司」。見https://zh.wikisource.org/wiki/GB_18265-2000_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

【註4】在爆炸原點附近公路上拍得的災害現場視頻,可見此段公路上毀車無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3r4sN_cNo&feature=youtu.be

【註5】安倍談話的中文版全文見日本駐北京領事館網站的下列連結http://www.cn.emb-japan.go.jp/bilateral/bunken_2015danwa.htm;由此也可看到英文版全文。

【註6】數據來自1946年劉大中的China's National Income 1931-36,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英文維基轉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ic_

17 Aug 2015

信報